来源:(博宝艺术网)
作为中国近现代大师级国画家,张大千山水、、人物无所不能,工笔、写意无一不精。民国时期,张大千与北方著名画家溥心畲齐名,被称为中国画坛的“南张北溥”。张大千出生于1901年,名爰,又名季、季菱,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幼年的张大千受擅长丹青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的二哥的艺术熏陶,后师从曾农髯、李梅庵学习诗文、书法和。
张大千尤为专注于对历代名画的临摹,山水推崇清代画境多变化、新颖又法度严谨的石涛,工笔花鸟学习陈老莲,仕女则学唐寅;同时,张大千多涉及对八大山人、渐江、石溪、徐渭、陈淳等古代绘画名家作品的研习,汲取百家之长。张大千除临摹古代名画,又遍游国内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终成一代国画名家。抗日战争期间,张大千从1940年开始赴敦煌艰苦地临摹约有两年半的时间,可以说敦煌临摹壁画的经历对张大千绘画艺术风格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张大千的画风为之一变,笔力也变得丰厚浓重。
张大千的《山水图轴》,纵82厘米、横37厘米,纸本,现珍藏于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山水图轴》创作于1943年的甘肃兰州,此时张大千刚刚结束对的临摹。《山水图轴》画面中左下方刻画一位登高者远离尘嚣,悠然伫立于山石之上,正眺望对面倾斜、倚侧、高不可及、上入霄汉的峰峦。两山峦之间,是屋舍、树木。山峦之上,是陡峭、崎岖、狭窄的山路。张大千的《山水图轴》除了身着古代服饰的点景人物,画卷上缺少浓郁的古风、优美的构图,更找寻不到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着色。《山水图轴》凭借画家厚重坚实的笔力和纯一的墨色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登高图”。
作《山水图轴》时,画家飞快地运用干笔、淡墨出山峦的结构,通过线条的转折与顿挫表现出山石的纹理与质感。张大千的《山水图轴》笔势连贯,笔意纵横,虎虎有生气地用笔节奏表现出画家饱满的情绪和深沉的情感。在色彩的运用上,《山水图轴》只是淡淡施上些赭石,以比较单一的墨色体现宇宙的浑然一体和“道”的精神意味,在淡泊中见精神,在单纯中见风采。
张大千《山水图轴》的落款表明了画家作此图的立意,画家在题款中写到:“书来为说济南事,苦意关家兄弟贤;正是鹊华好秋色,明湖听曲更何年?”诗中的“关家兄弟”指的是关友声兄弟。关友声原名关际颐,字友声, 济南市泺口镇人。关友声于山东大学国学系毕业后赴北平向吴秋晖学习诗词歌赋,在北平他结识了著名画家黄宾虹、、张大千等人,因受张大千影响颇大,关友声从学习“元四家”改学石涛而一改画风,故与张大千成为挚友。《山水图轴》流露出动人的思念友人关友声兄弟的情绪,不由令人想起王维那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客居兰州的张大千用国画诠释和展现了一幅古代诗人、画家自己思念远方友人、亲人的。《山水图轴》中的登高者向更高的山峰眺望,既有“念天地之悠悠”的些许感伤情怀,又或许隐含着画家希图在画坛更有所建树,攀登到艺术顶峰的愿望吧。
作《山水图轴》之际,张大千绘画艺术风格处于从“清新俊逸”向“瑰丽雄奇”转变时期。《山水图轴》中巨石险峻突兀,气势撼人,画家雄浑的笔力“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而使画能押得住纸。《山水图轴》也印证了黄宾虹先生所谓的“一幅好画,乱中不乱,不乱中又有乱,其气脉必相通,气脉相通,画即有灵气,画有灵气,气韵自然生动”的观点。
张大千一生没有涉及西画,在民国时期艺术界许多画家要求学习西画、改良传统国画的环境中,他没有参与革新派与传统派的论争,而是专注于对传统国画艺术的学习,推崇以石涛、八大山人为代表的清初遗民派画家“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和“我自用我法”的艺术创新精神。张大千的《山水图轴》以气势取胜,“立万象于胸怀”,实现了创作中的“心物交融”,不仅表现了对国土山川深沉的热爱,更完美地呈现画家思念远方友人的情感与意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