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网络
冬至数九话消寒
主讲人:李松龄 北京市档案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北京市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策划、主持 “档案见证北京”文化系列讲座。
提要:“冬至”一到,开始“数九”,数至九九,寒气尽消。作为寒冬一道特有的风景,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习俗,后来这种民俗文化也盛行于清代宫廷之中。主讲人依据档案文献和私家笔记所载,简述了从“冬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的演变过程。而清宫所藏的各种“九九消寒图”的样式和使用方法,也展现了宫廷生活的一个侧面。
从“九九歌”到“九九消寒图”
◎关注:文天祥创造了“九九消寒图”吗?
冬至是由天文节气演变成的传统节日,亦称冬节、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古代的冬至节习俗,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一如元旦”(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俗有“冬至大如年”之谚。其中习俗之一,就是从这天开始数九。
我们现在见到记载数九文字最早的书,是公元550年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书中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之句。
据史籍记载和各地民俗志书所见,从长江南北到黄河上下,各地都有数九之说,只是同中有异,版本不一。在北方(主要在京津冀地区)流传最广的一首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三言两语就把节气的寒冷程度与自然景物的变化关系说清了,歌词琅琅上口,便于流传记忆。
而在南方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另有说法。浙江一带流传的是:“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蝇虼蚤出。”
江苏丹阳地区为:“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连毛鸭,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喜荫地,九九八十一,送饭地里吃。”
湖南的“九九歌”说:“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不同地域的九九歌,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对冬去春来、季节交替和耕作、生活情景的描绘,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反映和天气征兆,表明了冬九九中的气候变化发展规律。既可以判断寒暑更迭信息、农耕的时令以及在生产、生活上如何适应的要求,又可以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娱乐审美的精神需要。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民间又产生了“九九消寒”的习俗,愈来愈丰富多彩,形式也不断翻新。
我国最早有“画九”之法。相传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被元军押到京城,时值冬至日,他在狱中面对冬季凛冽寒风的考验,胸怀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大无畏精神,在狱中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共有九枝,每枝九蕾,每天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天画满九九八十一朵花,既计算着被囚的时日,又表达了自己凌霜傲雪的英雄气概,寒消之日,慷慨就义。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依据文天祥的意趣,逐渐演变成了不同版本的消寒图。最有代表性的当是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说的那种:“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更有韵致的是,斯时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所以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见《日下旧闻考》)
清宫盛行“九九消寒图”
◎关注:每一笔画上可记录当日天气
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之后,随着满汉文化的日益融合,填写《九九消寒图》这种岁时风俗也引进朝廷,尤其在道光年间颇为盛行。
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直翰林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写的消寒图。该图四周采用木框插榫而成,并裱以纸绫。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笔,每天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图上方有“管城春满”四字。据韩愈《毛颖传》解释: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管城子”乃笔之别称,寓笔成春满庭之意。(图③)
人们创作了很多这种词句,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也凑成八十一笔,只是用字笔画略作繁减,每日一笔,即可完成一幅消寒图。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如上联为: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下联是: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冬尽联成,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后来人们觉得每天简单描写一笔,意犹未尽,便在写完当日一笔后,再用其他色笔,在笔画上记录当日的晴阴冷暖。像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幅,“亭”字的第一笔上写的是“今日风”;第二笔上记的是“晴暖有风日也”;第三笔上填有三字“晴暖日”;第四笔上则是“早晴晚阴”;第五笔上又是“晴暖日”……后来所记内容更为详细,有一幅“春前庭柏風(风)送香盈室”,在墨笔画上,用白色细笔填写当日天气情况。春字的第三笔“终日凉风侵入皮肤如刀刺”,在其他笔画中见有“清晨阴冷过午后方见日、祭灶天凉糖瓜入市、腊月正当廿四日天光阴冷万象将更新、午后起寒风尘沙扑面日”的内容,也有“万寿无疆”、“浪费笔墨今日休”等超出记载天气意义的字样。总之每日记载详略,要视当日笔画长短而定。因此,当一幅“消寒图”填完之后,就成了是年冬季天气情况的档案记录。“每岁相沿,遂成故事”(吴振棫《养吉斋丛录》)。
清宫所藏消寒诗图
◎关注:一首“葫芦诗”,三皇五帝说到今
关于消寒诗图,目前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其中提到宫中年年都要由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每九诗四句,自‘一九初寒总是冬’始,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并说此制亦“不知缘何相传,年久遵而不改”。可惜他没有把诗全记下来,他认为是瞽词俚语之类,“非词臣应制所作,又非御制”,不值得记,“其实这正是风俗志中的好材料,由‘一九’说到‘九九’,可能都有些具体内容的”(邓云乡:《燕京乡土记》)。
说到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我们目前仅见到一块清代刷印九九消寒图的印版,上书:津飛(飞)紅(红)苑流香春送風(风)。(图②)
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宫中杂档中,也发现有一幅《消寒诗图》,使用年代不详。(图①)全图每九有诗四句,共三十六句,计252个字。诗文如下: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怒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在这首“九九消寒诗图”中,从远古的“三皇治世”,到“大清坐金銮”,时空跨度大,内容丰富,读来耐人寻味。在这幅诗图中,诗句又交叉双环绕呈葫芦型,围绕着“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九个字转写下来,每字亦均为九笔,每日一笔,“九九八十一日尽”。 消寒诗图每年逢冬至之前,便挂在宫廷的居室中,是一种用文字笔墨来娱乐记时消遣之作。
溥仪小朝廷的消寒益气歌
◎关注:紫禁城内逊帝念佛思复辟
从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到1924年底搬出紫禁城,依照清皇帝退位之后优待条件所定“尊号仍存不废”的规定,溥仪在此期间居住在紫禁城内廷,史称溥仪小朝廷时期。现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溥仪全宗》案卷中的《九九消寒图》,做成“井”字形,九方格,每格内有九个圆圈,共为八十一个圆圈,一天画一圈,通过阴阳鱼记录反映冬九九每天的天气情况(图④)。据清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载:“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京都风俗志》亦有“冬至日,俗谓之数九,或画纸为八十一圈。每日分阴晴图一圈,记阴晴多寡,谓之九九消寒图,以占来年丰歉”之句,当指此图式。
溥仪幽居深宫,忧苦寂寞。为了排遣寂寞,侍臣们为他编制了《消寒益气歌》,每九有一歌名,即:七星拱一,左右合和,三星在户,四平八稳,一门五福,六合得正,奇财子禄,八方朝贡,九五至尊。其全部歌词照录如下:
阿弥陀佛第一声,一九阳回日日增。有位古佛释迦祖,一个木鱼一本经,一意渡(度)众生。阿弥陀佛第二声,二九阳回万物生。二位仙师和合子,二人同意念真经,事事都亨通。阿弥陀佛第三声,三九阳回喜气盈。三位星君福禄寿,三阳开泰阳明通,吉人靠天公。阿弥陀佛第四声,四九阳回四相通。四面观音四面渡,四时吉庆喜相逢,养气自然平。阿弥陀佛第五声,五九阳回向阳生。五位古佛正中坐,五伦顺序五路通,无处不兴隆。阿弥陀佛第六声,六九阳回地气通。西来六祖达摩子,面壁十年渡(度)众生,感化不非轻。阿弥陀佛第七声,七九阳回动春风。七夕仙子从天降,福禄寿考汾阳公,德厚享高龄。阿弥陀佛第八声,八九阳回细柳青。八洞仙人八种宝,齐向瑶池祝寿星,仙酒醉长生。阿弥陀佛第九声,九九阳回遍地青。九星斗姥云端坐,九如散与帝王宫,九州复大清。
这张《消寒益气歌》,每九的九个圈构成的图案与这九歌名相合。例如:左右合和图,左右各四圈,底部用一圈联合起来。三星在户图,则是三圈在中,其余六圈构成门户之门字形。八方朝贡图,八个圈分布四周与中心圈相连。另外,与其他消寒图不同的是,有的在同一天的圈内,竟记有三种符号,记录了是日天气变化的复杂情况。
《消寒益气歌》是另一种形式的消寒图,原实物长39.1厘米、宽28厘米。根据《九九消寒图》中“七九”格内有“十五年正月初七日全”的字样,依照关于大清皇帝退位“尊号仍存不废”的规定,无疑系指“宣统十五年正月初七日”,由此判断这张图记载的九九公历应是:1922年12月22日至1923年3月l2日。其歌词内容,除按每九顺序配有相应描述节令气候的词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溥仪的思想,不仅有宗教迷信色彩,还做着“九州复大清”的复辟美梦。这是溥仪在小朝廷最后一次完整记录九九消寒图,1924年未及冬至就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