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儒《风筝图》轴,吉林省博物院藏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诗人高鼎漫步村外郊野,看到一群村童在草地上兴致勃勃地放着风筝,触景生情,写下《村居》一诗,既开心地分享了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又为后人勾勒出一幅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和谐交融的生动场景。数十年后,现代著名画家溥儒将这幅场景以简练的笔法生动地描绘出来,由诗及画,令人向往。
这幅《风筝图》轴(见图),纸本,设色。作品构图疏阔,简洁明了,契合了郊野的空旷意境。画面上只有一童一风筝,而且相距遥远,此外别无他物及衬景。只见在一片空旷之地上,一名穿着斜襟黄衫白色长裤的儿童手牵长线一路奔跑,一边跑,一边还不忘回头仰视牵在他手上的长线和线尽头的风筝。当视线随着那根若隐如现的风筝线向上延伸,便看到一只风筝在天空飘飞,宛若天马行空,自由自在。风筝为一朵梅花形,串着一个圆环,下面的小环上拖着长长的尾须,虽不见风,但风筝已在横向飘起,充满动感。在人物与风筝之间的右侧,作者以一首题画诗巧妙地填补了这一片留白,诗曰:“千寻彩线玉筝寒,赢得儿童带笑看。十里春风吹不断,却疑笙鹤下云端。”
溥儒(1887—1963),字心畬,号西山逸士。出自满清皇族,恭亲王奕訢后裔。溥儒天资聪颖,加上良好的家庭出生,使他自幼就有了在朝廷大内观摩体悟诸多珍藏接受书画培育的机会,为他日后的书画艺术成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兼工书法和诗文,皆有成就,他曾作《凝碧余音》词集多首,写景写物均雅句丽词朗朗上口,殊奇精妙。书法习柳公权、裴休,又具自家面貌。他的款识和题画诗多用行草,酣畅淋漓,宛若行云流水,深得“二王”及米芾行草神韵。他曾对弟子和朋友说:“与其称我为画家,不若称我为书法家;与其称我为书法家,不若称我为诗人。”他常常在他的作品上以诗题画,书风潇洒雅逸,诗句紧扣画意,为画面增色不少。这首题画诗以行草写成,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意存体势,刚健遒美,隐见骨力。观画吟诗,用词洗练,中心明确,在欣赏溥氏书法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儿童放风筝的情趣之乐。诗后有作者款识“心畬”及数枚钤印。
放风筝在我国历史久远,亦是从古至今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游戏方式。溥儒有多幅充满童趣的人物画传世,以放风筝的题材最多,寄托了他对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这幅《风筝图》上,作者放弃了繁琐的景观衬托,以极小的比例塑造人物形象,来衬托风筝的高远及作者所要表达的风筝所具有的那种“十里春风吹不断”的思想韧性。作品借鉴了宋元人物画和年画的技法,采用勾线法刻画人物形象,形象兼备,惟妙惟肖。他以儿童专注的面部表情和奔跑的姿势、扬起的手臂、飘起的小辫以及风筝的走向,来突出旷野的自然风向和简单的画面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亦唤起人们久违的童年风筝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