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两则关于执笔的书论: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又曰: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筋骨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唐·李世民《论笔法》
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笔不灵活,又安能指挥如意哉!——明·赵宧光《寒山帚谈》
对于毛笔执笔,我们现在一般采用的是“五字执笔法”,即五个手指分别以擫、押、钩、格、抵的方式将笔杆包围住,如果分解开来,拇指和食指是左右相对,中指和无名指、小指是前后相对,等于从四面把笔固定住。
执笔图
所谓指实掌虚,就是每一根手指都对笔杆发生作用力,而掌里面是空的,打个比方,可以放一个鸡蛋进去。这样执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运用便宜”,即手腕灵活,可以顺畅调锋。
但又不是说,只有一种执法,如果我们坐着悬肘写,一般手臂与桌面平行,那么执笔时大拇指差不多也是平的。
坐着悬肘写
如果坐着写小字,一般肘可以放在桌面上,手腕提起,这时候大拇指略微往上。即第一幅图中所示。
坐着提腕写
如果我们站起来悬肘写,上面两种执法就有些别扭了,因为手臂向下,所以大拇指自然也向下,笔杆会往后靠一下。
站着悬肘写
毛笔执笔与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笔杆基本保持竖直,这样容易保持中锋,但也不是永远竖直不变,在调锋过程中,会有一定幅度的摆动。
握笔的松紧程度,像我们拿筷子一样,不宜太紧,只要把笔固定住,多余的力就不要了。握的太紧,手腕容易僵硬,调锋便不顺畅。打个比方,我们拿一根绳子,抖动这头,力可以一直传到另一头。但我们如果把中段某个地方固定住,那么力到这里就停止了,传不到那头。我们执笔也是,气是从丹田一直到肩、肘、腕、指,然后贯注到笔尖,如果中途某个部位紧了,那么到这就停止了,或者被分散掉很多,贯注到笔尖的就少了。
当然,刚开始学习我们的手腕很容易紧,而且越认真越紧。我们只能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检查、调整,一点点松下来。以前在网络上看到一段话,是讲武术的,说一般人都以为武术最难的是发力,但实际上最难的是放松,因为只有全身肌肉同时放松,才能同时将力量发挥到最大。与我们练习书法的道理有点类似,手腕越使力,越僵硬,写出的点画越无力;手腕放松了,笔力反而强劲。
另外,我们看到古代一些绘画作品中,有像我们现在执硬笔一样三指执笔的,这种也可以,但是有条件,据说那时的纸比较硬,可以拿在手里写,所以实际上笔杆与纸面还是垂直的。或者纸放在案几上,但因为案几矮,人跪着俯视,类似于我们现在站着写的感觉,所以我们现在站着写,用三指也是可以的。
三指执笔
另外,每个人手指长短不同,笔杆靠在食指关节的位置也有差别,有的靠前一些,有的靠后一些。古人谓深浅不同。
综上所述,执笔到底有没有定法?不能说随便怎么拿都可以,因为要充分发挥手指的机能,但又不是只有一种固定的执法,根据外在条件的变化,执笔也要相应的改变。苏东坡说得好:“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重点是虚而宽。
我们读书论也是,要分析当时的语境和历史背景,不能简单地判断对和错。比如甲、乙两位老师都很厉害,甲老师有位学生写字很随便,用笔漂浮,甲老师对他说,写字要慢一点;乙老师有位学生写字太过于认真,写得很刻板,乙老师对他说,写字要快一点。两句话流传出去,如果不考虑语境,就会有矛盾了。一个说,甲老师说写字要快的,一个说,乙老师明明说写字要慢的。辩不清楚了。
总之,最重要的还是实践。自己练过了,就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可行,而不是简单地人云亦云。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