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05-04 22:03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和委员提出了有关“书法申遗”、“汉字保护”以及“汉字书法教育”的议案,引起与会人士和社会各界广泛的热议和普遍关注。
中国书法复兴已近三十年了。作为四种书体之一的楷书,具有“正心、静气、法全、技高”等诸多重要的书法功能,但是却受到各种书法展览的冷落,且越来越沉闷,比起行草书的发展,实在落后多多。尤其是近年来,代表中国当代书法篆刻最高水平的“国展”(全称为: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的楷书作品越来越少。即使入展,也是以小楷为主,中楷、大楷在“国展”中几乎看不到。
楷书为何在“国展”中缺席?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目前的书法界片面地强调楷书的技法功能而忽视了其审美的人文精神。仅仅把楷书看成是其它书体的技法基础。很多人写了一段时间的楷书,自认为掌握了技巧,就转写行草书。尤其在老师教授书法时,都把楷书当作技法基础来训练学生,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急功近利,耐不住写楷书的寂寞。唐代张怀瓘说:“真书(即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一个“立”字,大有讲究,站立是立,“金鸡独立”也是立,“一指禅”也是立,但难度大不同。许多人急于入展、扬名、获利,受不了“板凳须坐十年冷”的苦寂。楷书要写出意味来,其难度可能比行草书还要大。因为写楷书要静下心,要写出那份沉着、宁静、安详,没有定力,真不好把握。犹如康有为所言:“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三是对楷书的创新发展缺乏信心。有种观点认为楷书到了唐朝,已登峰造极,不可能再发展了。这种观点阻碍了当下楷书的探索创新步伐。其实,艺无止境。上个世纪初期,出现了一代书法大师弘一法师,他便是以一手独具风貌的楷书而享誉书坛。
四是现在的展厅环境对楷书的要求高了。现在的展厅,场面大。而楷书笔画非常讲究,容不得一点马虎,写大了,一很吃力,二不讨好,很容易看出好坏。现在投稿的楷书,一般都是小楷,写成六尺、八尺,字密密麻麻,远看一片模糊,已失去交流审美功能。
五是书法专业机构和展览评委对楷书的重视倡导不够,甚至对楷书的要求颇为苛刻。尤其对投稿的唐楷,太挑剔。长期以往,吓得人们不敢拿楷书投稿。而专业机构对楷书的倡导、挖掘和研究,相对薄弱,也没有认真分析楷书沉闷的原因,更谈不上扶持的对策了。
六是跟不上当代楷书从实用性向艺术性快速转换的步伐。随着“以书取仕”的科举制消亡,钢笔的普及,尤其是电脑的广泛应用,楷书的实用性几乎荡然无存。而其艺术性反倒更强烈地凸现出来,尤其在人心躁动、追逐名利的物质贪欲的喧嚣年头,向往淡定、宁静、和谐的精神家园,慰藉疲惫的身心,楷书的艺术功能更加明显。因为楷书是“祥而静者”(刘熙载语),如老僧敲木鱼,在舒缓的节奏中表达出对生命深层次的体悟。这绝非僵化地固定在一个技法模式里所能表达的,因而对书写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文精神的诉求。
“国展”面对社会大众,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楷书入展之少,客观上加剧了人们对楷书的忽视和误解。尤其是不少学生、教师,写的楷书缺少起码的基本功。在当下,已经把汉字书法教育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和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理应提倡重视楷书,多写楷书,多展楷书。最近,上海举办了《上海楷书邀请展》,这也是新世纪以来上海举办的首个楷书专题展。不管参展者水平如何,至少向社会发出一个信号:楷书应该在当今书法领域获得应有的地位。
(责任编辑:zgshw)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