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06-10 00:00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黄宾虹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艺术大师。他对画坛的突出贡献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方面忠实继承传统、弘扬国粹,一方面积极变法创新,使古老的中国画艺术在社会不断开放、西方文化强势东渐的新形势下,逐渐找到一条正确的生存发展之路。在具体行动上,黄宾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其一生精力痴迷投入绘画艺术事业,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终于高标自立,为中国画开创了一种新的气象。
黄宾虹的艺术创作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70岁以前,基本循规蹈矩、踏实勤奋地以古人为师,研习历代理论精华,临摹古代优秀作品;第二阶段是70岁之后的变法求新,在探索中自立面目,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晚年的作品更呈现出前无古人的独特意境和面貌。在理论上,他主张“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并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平、圆、留、重、变”的5种笔法及“浓、淡、泼、破、积、焦、宿”的7种墨法。
客观地说,黄宾虹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家,是因为他在第二阶段的努力和成就,即变法的成功。他在创作中打破原有的审美平衡,在不断解决刚与柔、枯与润、乱与治的矛盾基础上,经由“不齐欲齐,乱而欲治”的过程,达到“遗貌取神,浑厚华滋”的极高境界。
《渭南词意图》(见上图)作于1933年,是黄宾虹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于前一年赴四川旅行写生的成果之一。当时黄宾虹虚岁70岁,正处在他艺术创作的转折时期,亦即由追随新安画派的“白宾虹”,开始向以高克恭、石谿、龚贤等为榜样的“黑宾虹”过渡的前夜。
画题所谓“渭南词”,即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四川所作的词《桃源忆故人》:“栏干几曲高斋路,正在重云深处。丹碧未漧人去,高栋空留句。离离芳草长亭暮,无奈征车不住。惟有断鸿烟渚,知我频回顾。”画家借此抒发自己对美丽的巴山蜀水的眷恋之情。
黄宾虹此作整体风格,正如他晚年总结自己这一阶段艺术创作时说的“画近倪黄简笔”。其构图取法散点透视之高远格式,构思平中见奇,近取其质,远取其势,气象万千,不落寻常蹊径。设色采用浅绛与小青绿相结合画法,清妍秀润,淡雅俊爽。皴法则以长短披麻皴为主,略间折带、云头等诸种辅助皴法。画面上崇山峻岭,林木葳蕤,山路曲折盘旋,层次丰富,表现出蜀中风景以及“蜀道”的独特意趣,充分地体现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笔墨娴熟,温润蕴藉”的艺术风格。当然,与欣赏黄宾虹其他作品一样,此图最大的看点还是画家炉火纯青的的笔墨功夫。黄宾虹作画用笔往往中侧锋兼顾,做到灵活变幻、挥洒自如、有枯有润、枯润相间;用墨则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因此画面整体艺术效果有虚有实、简而不陋、繁而不乱、典雅秀丽、清朗朴拙、韵致隽永,令观者回味无穷、叹为观止。
黄宾虹研究专家骆坚群指出:“‘内美’是黄宾虹作品的感情基调,包含着他的全部艺术精神,也可以看作是他变革的内在推动力和最后指归。如果说黄宾虹在技法的层面完成了一个伟大的革新的话,那么更重要的东西是包含在这种技巧当中的文化意图……他用看似随心所欲但却丝毫不逾矩的笔墨点线表现他心中物象,获得艺术表现上前所未有的淋漓尽致的壮阔景象。”此评应该是十分客观准确的。
黄宾虹(1864—1955),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宾鸿,中年后以号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烟霞散人等。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最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之一,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黄”。由于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政府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