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临帖,要临到几分像,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指导思想会导致不同的效果。
对于究竟应该怎么临帖更加科学,我想要区分每一个临习者自身所处的阶段水平和临帖的目的,而施以不同的训练方法,我们不对任何一种指导思想进行评论,我们只对如何把帖临“像”来进行讨论。
一, 什么是“像”?
书法里说的像,包括形像和神像。神像其实是一个比较抽象主观的概念,三言两语根本说不清楚。我们只说形像。
这个形,首先,指的是它的整体观感:
1,倾斜角度(左高右低、上宽下窄等);
2,字形特点(长、肥、扁、瘦等);
3、粗细方圆等。整体观感是给我们临帖人的第一感觉,也就是它的外形轮廓。
其次,是它的局部细节。
1,每个笔画的技法;2,笔画的起收连带;
3,笔画的位置关系,决定字形的构架。
对于整体形像,需要把字帖放远,更能准确地看出它的整体性;对于局部,需要通过放大,才能观察它的细节。
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字的示范,是临得像还是不像呢?
下面两幅图均来自于中国书法网,是一位书法老师给学员示范的时候写的。
不难看出,如果脱离原帖,我们可以判断老师的书法功底那也是相当了得的。
但我们今天探讨临帖,我们只针对和原帖的近似度来进行分析,没有任何褒贬的个人色彩。
从图一图二中,你能看出几处不同呢?
二, 关键笔画必须“像”
在临帖的时候,有些关键笔画是一位书家的风格特点,必须要学像。
有些是书家的书写习惯,比如切入的角度偏差,空间的微小差距,这些非本质特点,我个人以为可以不加以追究,或者说不追求完全的相似度。
但对于重要的关键的点画,必须越像越好。
图一的关键笔画,“谢”的左侧言字旁,是关键笔。这一笔有几个明显特征:入笔承接上一笔的点,轻轻入纸以后,往右上方向然后转折处有停顿,折笔往左下方向运行。
注意,这个左下方向又有一个先内而外的轻微弧度,这个弧度是为接下去的右上出钩作准备的。
这个右上出钩,我们非常容易写成折笔,就象示范中写的那样。为什么这一笔很关键呢?
因为这一笔体现了王字的用笔技巧,它是竖钩转弯时,笔锋慢慢收紧稍稍提起,然后顺势拐弯,与折笔完全是两回事。
这一笔能不能写出来,与言字旁的拐弯半径、收笔提笔都有很大关系。
弯拐小了这一笔就写不出来,有心的朋友们可以在纸上反复练习一下,这一笔真不好搞。
图二的左边的言字旁也是关键笔画。
这个笔画的特点是,切笔入笔,往右上方向折向左下(这个折用的是圆笔藏锋),同样也是先内而外有个小弧度,再从下方切笔上钩。与谢字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个正,一个斜,一个圆一个方,用的是不同的技法。所以,这个笔画必须要单练,并加以区分。
示范中的方法和方向与原帖差别比较大,更多的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行笔特点。当然他写的也不能说是错,我们只是比较原帖,来识别他的近似度而已。
三, 几个比较写不像的笔画
王羲之有几个笔法是很难搞的,至少是我平时临习的过程中最怕的几个点画。我把它归类一下,不知道你们临习的时候留意了没有。
我把它们放在同一个框里,让大家进行对比。
这些关键的点画,不经过反复、专一的训练,我们的大脑和手都没办法形成牢固的记忆。
那么,我们在创作过程也就是在运用的实践中,就会含糊不清,体现在纸面上,要么就是犹豫不决,要么就是似是而非,都是因为我们临帖不深刻和记忆模糊造成的。
一锅好米,就这样被我们煮成了“夹生饭”。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