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06-26 20:22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日前,一个名为“ 西洋版画与北京城 ”的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这批由台湾收藏家秦风珍藏的160幅藏品,由19世纪末英法两国画报印制,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事变中的北京城。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29日。
铜版画中的历史
据主办方介绍,收藏家秦风先生本名徐宗懋,自幼即喜爱历史和美术,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其间曾以自由撰稿人身份游历世界各国。1995年起开始收集历史照片与相关资料,并在2000年成立文史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历史影像的发掘和应用工作。几年来,他一共收集了六七百张明清时期以中国为题材的西洋版画。而此次展览,是他与著名艺术家陈丹青联手策划的。据介绍,他和陈丹青因为抗战老照片的收藏而认识,并成了好朋友,陈丹青在观看这批秦风新收藏的西洋版画时,萌生了在北京办展览的想法。
这些西洋的石印画与铜版画作品是由1860年到1900年英法两国的画报印制的,内容围绕着英法联军和庚子事变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北京城。这批完整的历史版画是目前仅知的少数收藏,显得十分珍贵。尽管它们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眼光,但对今天有着开阔眼界的中国人来说,从历史与文化意义上,都有颇多回味之处。在照相术发明之前,要想一窥神秘的东方,欧洲人是远远不满足仅靠传教士或旅行家的文字的。铜版画起源于西方,很多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美学经验加上相关的文字描述在铜版上“臆造”了他们想象中的中国。虽然不够真实,但在当时也的确震撼了西方世界。
记录的价值
在17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印刷业得以蓬勃发展,版画的技术也日益精进,以石版和铜版最为普遍,尤其是铜版,因为可以刻出精细的条纹,印制效果精美。当时版画的作用就像是现在的照片一样,而当时欧洲各国出版的画报,每期所配的插图,只能用版画的形式来呈现,相当费时费力。因此,兼具新闻纪实和美术价值的单张画报,百年后自然也成了珍贵的收藏品。尽管铜版画和石印画主宰了西方印刷业近300年,催生了一批版画巨匠,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过中国人对这一段历史感性上的认识较少,原因是西方版画技术引进中国没多久,照相制版技术就已经传到中国,并被广泛运用。所以中国人对铜版画和石印画的重视程度不如西方,无论官方美术馆还是民间收藏界,均较少触及这一领域。然而事实上,在中西方的接触历史中,西方人曾以大量的版画记载中国的相关人事物,留下丰富的形象记录,其文献和文物的价值甚至超过纯粹的文字。
所以当19世纪中晚期中国发生一系列事关民族危亡的大事件时,当时的清政府完全没有图像记载的概念,那时中国既没有现代媒体,更不具备现代新闻意识,而宫廷画与文人画又从来都是远避现实事件,与社会现状绝缘。直到清末民初,中国民间早期画报才出现可数的战争插图,但那也是对西洋同类绘画的简单模仿。而这批展出的作品详尽描述了当时英法联军与清廷的历次大规模冲突,俨然图像编年史,像是西方人拍摄的纪录片,使我们也了解到,在100多年前,正是这批作品,让大多数西方人开始对中国有了一个形象上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