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柳公权的“扶”字,总感觉它有向左斜的趋势。如果没有,字正不正应当怎么分辨呢?
是的,我们的感觉都没有错,这个字确实是斜的。
不仅仅是柳公权的这个扶写的不正,事实上《玄秘塔碑》很多字都不正,比如:
这基本形成了他的个人特色。通常来说,字中撇捺组合,在上者撇低捺高,在中者撇捺相平,在下者撇高捺低。比如:
知乎上一位作者精灵曾发表这样一种看法。
楷书并不是平正的就是好的,斜的就是没写好。
宋代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当中说: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
姜夔对唐人的点评不尽客观,但是真书(这里指楷书)不以平正为善的结论是正确的。
关键在于如何斜而不倒,斜中取正。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
对比这两个字,很明显的颜真卿的字大气、稳重,撇捺相互支撑,让人感觉稳如泰山。
而柳公权的字显得灵动活泼,为了稳定字势,竖撇写的弯曲而有力,似乎全字的重心单独由这个竖撇支撑,更加突出了竖撇的强韧有力,而捺则居于次要位置,显得轻灵。
这种写法其实王羲之也这样:
晋 王羲之 孝女曹娥
哪种写法更好呢?
其实都好,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斜中取正的写法,突出了撇。大气端正的写法,撇和捺平分秋色。但从难度上说前者较难,因为全字关键集中在一笔之中,如果笔力不到很容易失败。
欹侧
当然这一写法有一个名字叫做“欹侧”。
有一种说法是:欹侧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一个重要特点。
善行书者,必是欹侧“大师”。如“二王”“宋四家”、文征明、祝允明等行书大家,无不将欹侧之势运用到极致。
行书的欹侧,主要分为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四种。
左欹和右侧,是字形向左或右一边倾斜。有的是真正的倾斜,要靠章法的上下或左右去“补正”,以形成跌宕起伏、千姿百态的美感;
有的是“似欹反正”,看上去像是斜的,实际上其重心是正的、稳的,正如唐太宗李世民云:“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指的是单体(局部)是斜的,个字(整体)又是正的,它靠单体向反方向倾斜来维持整个字的重心。
虽然这四种结体表现的形式不同,但都是从险绝中求稳定,从动态中找平衡,以达到“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的最高艺术境界。
一、左欹
字的头部向左边倾斜,形成左欹之势。
二、右侧
字的头部向右边倾斜,或在左撇右捺的搭配中,突出撇长捺短、斜度不等,形成右侧之势。
三、上欹下侧
上下结构中,上下单体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形成曲线动感。
四、左欹右侧
左右结构中,左边向右倾斜,右边向左倾斜,形成头朝中间靠、脚往两边分的体势。
与上面相反,在另一种左右结构中,左边向左倾斜,右边向右倾斜,形成头朝两边分、脚往中间靠的体势。
以上四种欹侧体法,尽管表现形式复杂多变、各有特点,但总的须服从章法的需要。为此,不能笼统地用某种欹侧体法圈定某些字,也不能简单地将某些字拘泥于某种欹侧体法。具体到实际创作,应当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