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书法界许多人谈“笔法”色变,色变的原因是懂得的人很少,一知半解的人很多,没听过的人更多,在没有入门的爱好者眼中,好的书法就是写的好看,甚至认为写成了“美术字”才是书法的标准,殊不知,中国书法之美怎会如此肤浅?中华文化的内核都能够在书法当中得到展现。
书法的核心是“笔法”,“笔法”是什么,我们用一篇文章是很难讲清楚的,今天我们只谈“笔法”当中的某一个点,那就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古人的书论都是极度凝练的,往往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够说明许多问题,这里的“无垂不缩”从字面的意义上来看指的是“垂露竖”,但引申起来的话,意思就是写任何一种发散型的笔画,都应该做到“无垂不缩”,就像武侠小说当中的“降龙十八掌”,练到最高的境界,打出去有9分力,那么收回来就应该有12分力。
写书法也是这样,点画之功的一种体现就是这种内收的力道,起笔的时候要有“空中做势”的动作,这个动作的主旨就是在于发力,而行笔的时候,逆入裹锋,要懂得“震笔”发力,顿挫前行,收笔的时候要“回护”,很多人将这种“回护”写成了一种“填描”,其实并非如此,真正的“笔法”是“力未尽而止”,当明白了这句话,在书写的时候,能够真正体会到了这种意境,你对于笔法的理解才能逐步到位。
再说“无往不收”,其实说的就是“笔势”,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一句话就够了,“笔墨尽而势不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真正得“笔法”的高手,在书写的时候,往往会留下一些“圭角”的原因,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比如褚遂良的《阴符经》,甚至比如赵孟的一些篆书,都有这种“圭角”,这便是真正得古法的体现。
这种书写方法,其实就是古人所谓的“拨镫法”,只不过用另外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了出来,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发力的方式,笔锋的旋转方式,包含了三个方面,起笔、行笔和收笔。
虽然是简单的三个方面,但练好往往需要十数年的功夫,并且不得法之人也往往难以成功。
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会问了,写个字有这么复杂么?不就是一个笔画么,哪有这么多的道理呢?当你的眼界有了一些提高,你就不难发现,一个人的书法功力,其中一个字甚至一个笔画就能够看出来,内行与外行从一个笔画当中,也能够轻松看出来。
我们简单用几个例字来说明下:
比如这个“以”字,我们用墨迹本更能够说明问题,左边的竖钩,许多人临摹的时候,极容易写成露锋,其实这是一种空中蓄势,落笔之后的半藏锋状态,这个笔法的结尾之处余势不衰,持续将笔势蔓延到了下一个“提”,并且再次调峰蓄势,甚至到一个字结束的时候这种笔势还蕴含在了最后的一个点画当中,这就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道理。
再看这个“根”字,很多人说这里面圆圈的地方怎么会有“疙瘩”,太丑了,对于高明书法人而言,第一眼关注的从来都不是字形,而是点画,点画之功决定了一个书法人的成就。
这里面的“疙瘩”其实就是调峰蓄势和空中做势的结果,以及这个“水”字的红色框线所示,也同样是这样的道理。
END
版权说明:图文来自网络,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