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8-11-22 11:17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美术史论走向全面兴盛。
改革开放以来,老中青几代美术史论家全面展开,形成了一支独立壮大的专业队伍。自由宽松的环境、实事求是的学风促使美术史论界对于各类具体史论问题展开探讨;西方美术史观和方法论的引入,也促进了中国美术史论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30年来,美术史论界不断提出新问题,探讨新方法,史论研究的内容不断丰富、框架不断扩展。
理论与创作:互动中共生
改革开放初期,正处在风起云涌的时刻,思想的枷锁一经打破,一次次史论上的交锋便开始在历史的上空闪现。
画家吴冠中首先拉开了论战的序幕。1979年5月,吴冠中在《美术》杂志发表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引发关于艺术形式的探讨。此后,他陆续发表的一些文章,都引起了争鸣,论战持续多年。
美术创作也是史论论战之源。1979年,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落成,袁运生的作品《生命的赞歌——泼水节》因出现裸体艺术形象而引发争议,1980年4月,《美术》杂志刊载一组人体美术名作,并刊登《正确对待人体美》的专栏文章,吴冠中、邵大箴在文章中认为美术作品可以出现裸体人物形象,一场关于人体艺术的讨论由此引发;1981年,荣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的作品——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展出后轰动画坛,史论界开始了关于“典型性”、“真实性”的热烈讨论……
1985年对于美术史论界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第7期《江苏画刊》刊登了李小山的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作者明确提出中国画面临“穷途末日”的危机,激起了20世纪数次中国画论争中范围最广、持续最久、影响最深的一场争论。“中国画创新”的问题再次不容回避地摆在了美术家和史论家面前。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次又一次旷日持久的史论争鸣中,新旧观念在对抗中拓展,对当时的美术创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史论界对于西方近现代文化、哲学、艺术及史论的译介,促生了现代艺术运动“85新潮”,美术批评参与其中,起到了某种支配作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美术思潮向传统回归,美术史论界开始了对20世纪传统派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人的研究以及对于包括文人画在内的传统中国画的重新评价等相关研究,其中,黄宾虹因在笔墨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备受推崇,在笔墨情趣中传承人文精神的潮流渐起,中国画坛当时“中西融合”画体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发生改变……
30年间,西方各类美术理论的进驻和回归传统的文化复兴呼声都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回应。对于美术创作的新动向,史论界或积极回应,或冷静反思,或热烈探讨,偏重于美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史论研究蓬勃展开,美术史论在美术创作的带动下、美术创作在美术史论的引导和推下,互动中共生,向着多元的格局发展。
向传统回归,美术史论界开始了对20世纪传统派大师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人的研究以及对于包括文人画在内的传统中国画的重新评价等相关研究,其中,黄宾虹因在笔墨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备受推崇,在笔墨情趣中传承人文精神的潮流渐起,中国画坛当时“中西融合”画体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发生改变……
30年间,西方各类美术理论的进驻和回归传统的文化复兴呼声都在美术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回应。对于美术创作的新动向,史论界或积极回应,或冷静反思,或热烈探讨,偏重于美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史论研究蓬勃展开,美术史论在美术创作的带动下、美术创作在美术史论的引导和推下,互动中共生,向着多元的格局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