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通行气
是行书布局谋篇的重要技巧,古代书家在实践中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直线贯气即是其中的一种。在篆书、隶书、楷书的章法布局中,因其字距匀等、字字独立,在章法上主要追求整齐美和装饰美,虽然也能够以静显动,但动态的表现力还是很有限的。它们也十分讲究字与字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但依赖的手段是不多的。
就其纵向而言,就是使各字的平衡中轴线保持在同一条垂线上,在横向上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两条线成了正书章法安排的生命线,这两条生命线使正书的章法变成一个有意味的整体。行书章法中的直线贯气法,就是对正书纵向平衡中轴线的继承,它使各字的中轴线在纵向上保持在同一条垂线上,并保持行距相等、行线平行。这是一条无形而又有形的心理意识上的线,书家让所有的字的用笔和结构都在这条线上进行“变奏”,使整幅作品形成平湖腾细浪般的境界。
示例1:欧阳询《张翰帖》
刚劲利索的用笔,修长亭立的结体,被直垂的行气统一在一起。
示例2:赵孟睢痘蛲及稀�
笔法精到,超逸脱俗,文质彬彬,气息贯通。
示例3:董其昌的《罗汉赞》
行与行排列,无波无澜,秀雅恬淡,似插花仕女,将精细和灵动寓于文静之中。
二、曲线贯气
在直线贯气的章法中,作品更多地显示出的波澜不惊的平和气象。为了增加行书的动势,更能有效实现笔墨达情,在行书创作中,更多的作品使用的是曲线贯气法。书家在营造行气时,有意打破单个字的端正平稳的排列模式,使字在体势上左欹右侧,这样单字的中轴线就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一行之中的单个字的中轴线的连线自然成了一条摆动的曲线,通过它将字与字联系起来,这种贯气法能使作品的行气流畅,又起伏多变。
此种贯气法使用十分广泛,不同的书家,不同的书写内容,不同的风格取向,不同时代文化影响,使得这种手法的表现千姿百态。它在行书的章法布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细致地分析和应用。
王羲之的《兰亭序》通篇使用的都是曲线贯气法,似斜风细雨,小幅振动、平和的外在形式中蕴含了无限丰富的奇异内容。
颜真卿《争座位稿》,摆动的幅度明显加大,加之笔势加强了呼应和连带,整个行气酣畅流转,势不可挡。
王铎《忆过中条语轴》,单字的倾斜度进一步加大,字与字的中轴线的对接的吻合度降低,冲撞性增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折线型对接,如第1行的“至”与“河”之间,第2的“吾”与“乡”之间便是。王铎在用笔和行气的处理上,有意减缓了纵向上的流畅度,使整幅作的张力在这种减缓的压缩中得到蓄积,奇崛而又雄强的气息扑面而来。
三、平行贯气
米芾的在行书作品中大量地使用平行线贯气法,这是对行书行气处理的重大贡献,使行书行气的处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格局,并且直接影响后世草书的章法处理。平行线贯气法,是指在处理行气时字与字之间或字组与字组之间的中轴线,既不在同一条直线,也不是一条曲线,而是一组平行线。这样的安排使得同一行之中的字的中轴线经常中断,互不连贯。由于保持了字中轴的平行,这种突然中断了的运动趋向的感觉又有了联系,从而使行气得以贯通。
从运动趋向上来看,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纵向运动,方面是横向平移。它与直线贯气和曲线贯气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觉印象,直线贯气和曲线贯气是自上而下、流畅无碍的,平行线贯气。由于字在纵向运动中多了一个横向平移,就使得行的自上而下的流动受阻,平移一次中轴线,就受阻一次,这就使得平移的字形成了上顶的趋势。
这样字与字之间即使无笔迹相连也会形成视觉上的激烈冲撞,既让我们感到字的流动力的加强,又让我们感觉到了字有向上的飘浮感,结果是将沉着和飞动多种效果集于一身,而这正是行书的至高境界。在传统的书论中,对笔力的记述可谓丰富,历代书家对笔力的追求不遗余力,然而书法线条的力是墨象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它有时表现在有形的地方,有时表现在无形的地方。
平行线贯气真是魅力无穷,这也许是米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王铎继承了米芾的平行线贯气法,并将之发扬光大,以新的面貌出之,对其行草书的个性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示例1:单字平行线:米芾《苕溪诗卷》和米芾《贺铸帖》。
示例2:整幅作品:王铎《五律轴》《自作五律轴》。
《五律轴》第2行的“豺虎”二字突然中断左移,“多”字又突然右移,这种近似失控的左右移动,由于有了平行线的统一联系,冲撞才得以平息。《自作五律轴》的章法,虽然综合了多种贯气方法,但平行线贯气法的运用鲜明而突出。第1行中“径”与“曲”之间,“鸡”与“犬”之间,“历”与“年”之间,第2行中“宜”与“莼”之间,都出现了运动趋势的突然中断。整幅作品的章法大起大落,新样别出,扣人心弦。
四、题款多变
最初,书法作品题款的作用仅仅是要注明书写者的姓名、身份,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题款成了书法艺术章法构成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正文和题款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整幅书法作品的章法构图和审美效果。在题款的内容和形式上前人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
款从位置上可以分为上款和下款,上款一般写在作品起首的位置,也有写在正文下面的。上款的内容多为求书者的姓名、称谓,或再加些客套话语如“雅居”“惠存”“教正”等。下款一般写在作品结尾处,其内容包括作者的姓名、斋号,书写时间、地点,书写内容的作者或出处,甚至书写时的情况、作者心情等。
落款虽然是正文的陪衬和补充,但它起到配合、调整正文,丰富与深化作品艺术内涵和思想情调的作用。相对于正书作品而言,行书的落款变得复杂而丰富,对结构章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行书的正文部分的章法组织比正书要复杂,它有着更多的可变性和随意性。与之相适应,行书的落款必然要以多样性的变化来求得整体的章法效果,这是行书题款灵活多变的本质所在。
明白这一点,才能为学习找到有效的途径。一是多看名家作品,对其落款进行分析,体悟安排之妙。二是多写,并与名家作品进行反复比较,寻找差距,积累经验。三是全面提高个人的艺术素养,培养对章法的驾驭能力。四是灵活运用,力求变通,追求新的表现形式。
示例1:文徵明《五律轴》
署款“徵明”二字打破了款识略小于正文的陈规,而与正文一般大小,干净利索,使整幅作品显得稳重大气。
示例2:王铎《五律诗轴》。
此幅五言诗轴共3行,上下款合一,且与正文字形保持同等大小,3行并列,顶天立地,上下均不留空白,收到了自然匀整的效果。“丙戌”二字模排,出人意料,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强调,同时视觉趋动在这里受阻,出现转折,可谓是平中之奇。
示例3:王铎临《昨服散帖》
此幅临作题款多达3行,内容涉及创作的详细时间、天气情况、书写时的心情以及书赠的对象等,是幅典型的兴到之作。在布白上,第1行款字和第3行正文保持着自上而下的延续性,第2行款字中间拉开距离形成一块空白,既同整幅作品的留白保持呼应,又使整个款字出现疏密变化。行书题款就是这样灵活多变,它是行书章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行书章法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力。
五、四周留空 ,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末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六、首位呼应,字守中线
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末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首字领篇,末字收势,极为重要。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横成排、竖成行”,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七、大小相宜,轻重适度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八、字体一致,格调统一
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也就是“颜体”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柳、欧、赵”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九、字大款小,字印相映
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
贯气的办法,蘸一次墨要多写几个字,以求连贯,上一字结束,要立即做下一字的承接。如果笔中无墨另行蘸墨时,或以空中复笔,继续写来,或将下一字第一笔落墨。
一个篇章若不是一笔书,字又多,可以分组完成之,但要注意折搭关系。分组或以墨尽而成之。字少的篇章,从落笔顺势而下,一气呵成。
要干湿相对,不能干对干,湿对湿;要大小相对,不能以大对大,或以小对小。
行距要疏密一致,初学章法时,不要时疏时密。
落款要与正文相协调,使人有整章感。
如果是草书,横不宜平,竖不宜太直,重复的字要变化。
写字要有胆略,胆略是搞好章法一个重要因素。下笔畏缩,行笔害越“雷池”,有碍贯通。胆略何处来?从熟练技巧来,从学识来,从人的气质来。没有胆略则少奇险与奇趣,因而要求要注意读书做学问。要读的书一是书法理论,二是古典诗词与文章,三是广读博取。
章法的开始,要先求平正,再追险绝,复归平正。不险则不能引人入胜,就像走路与走钢丝,端盘子与耍盘子,但险绝不能救应,使人看了担心受怕,便索然无味,如走钢丝掉下来,字之倾斜站不起来。
书法创作艺术的章法,要表达个性,抒发情怀,依原诗词的意境,进行二度创作。因此,必须在书前要研究所书的诗词文章所揭示的问题,如创作主旨,创作背景,写作年代,以及作者本人都要进行研究、理解。从中获得感情的激发糅合于笔墨技巧之中,此时提笔书之,其章法必然美而多变。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