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9-01-11 15:24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张毛公鼎全形拓,出自清咸丰同治年间陈介祺或其门人之手,形态自然逼真,立体感强,是珍贵的全形拓作品,陈淮生旧藏,上有罗振玉大篆题端。
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全器通耳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口饰重环纹一道。内壁铭文32行,共497字,是迄今所知铭文最长的青铜器。其上铭文记载周宣王在位初期,欲振兴朝政,遂命毛公处理国家大小事务,又命毛公一族担任禁卫军,保卫王家之册命,并赏赐酒食、舆服、兵器等。语词文气与《尚书》等篇相类,是反映西周晚期历史的重要史料。自发现以来便是国之重器,受到各方势力的关注。
咸丰二年(1852年),西安古董商人苏亿年辗转购得此器,载以入京。当时,陈介祺适逢供职在京,以重资购得,悄然运回山东潍县。因恐宝器惹来祸端,一直隐匿踪迹,秘不示人。宣统年间,毛公鼎藏于陈家渐为所知,端方以权势购得。此后,凡数易主。其间美国人辛普森欲以5万美元购出国境,受到国人阻挠。民国十四年(1925年),当时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秘密购得此器。抗日战争爆发后,宝器辗转于乱世,险陷日寇之手,一度南渡香港,最后复返上海,由沪上巨商陈永仁购得,并于1946年捐献给国民政府,由中央博物院保存。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毛公鼎也随之迁至台北,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形拓是始于清嘉庆年间的一种传拓技艺,即在二维平面上用传拓技术表现物品的三维立体形态,将器物真实客观地体现在画面之上,这不但要求高超的传拓技术,还要求作者具有绘画功底和艺术鉴赏力。陈介祺藏有毛公鼎时,秘不示人,仅以自家所作之拓片出售,售价甚昂。陈氏传拓技术精湛,尤以全形拓闻名于世。陈介祺及其门人所拓的全形拓精品,一般来说皆钤有陈氏藏印。国家图书馆的这件藏品之上,钤有“海滨病史”、“簠斋”、“十钟主人”、“十钟山房”、“簠斋藏三代器”、“收秦燔所不及”六印。无论印章之字体形态、大小规格,还是印泥的墨气都与国家图书馆藏其他陈氏传拓拓片的钤印一致,可知此拓出自陈介祺或其门人无疑。由于陈介祺是收藏毛公鼎的第一位专业收藏家,其所传拓的毛公鼎全形拓便如古籍之初印本一般,珍贵难得。
在罗振玉的大篆题端下,钤“上虞永丰乡人罗振玉字叔言亦字商遗”印,并有题识一行“淮生学部属题,壬戌五月,抱残罗振玉”。可见本拓片是清末民初金石拓片收藏家陈淮生的藏品。1922年,罗振玉应陈淮生之请为此拓片题端,估计陈淮生得到此拓的时间也在该年前后。
拓片的文字部分,形状颇为怪异。此乃因毛公鼎的铭文密密麻麻铭刻在鼎腹之内,而鼎腹呈半球状,传拓上纸之时,无法将纸展平。如果硬要将器腹之铭文一过拓出,所得拓片不是皴皱便是破损。故而,拓器人采用了逐块拓取拼接的方法,形成了两侧边缘的双弧形。
而全形拓部分,当初勾勒器形的线条仍清晰可辨。说明当时拓全形拓的方法大致为:量实器大小;根据透视关系将各部分的线条勾勒而出;逐块上纸上墨;上墨尤其要注意实物的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以决定墨的浓淡,使所拓器形层次分明。这种传拓方法直至今天仍然沿用。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