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9-02-10 13:13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艺术史教本见于坊间的似乎已不在少数,可是,一打开就能给人留下印象而且有阅读快感的又实在太少。威廉·弗莱明和玛丽·马里安的《艺术与观念》或可算是少数的例外之一。这本自1955年出版以来的艺术史畅销书至今已有第10版了。不知道曾有多少莘莘学子以此为指南去探寻过诸种艺术的迷人魅力。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主要作者弗莱明的身世背景。他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小就是一个音乐神童,后来师从名家学习钢琴、对位法和作曲等,曾经于1932年至1940间作为钢琴演奏家在欧美等地演出。可是,有趣的是,弗莱明没有驾轻就熟地继续职业音乐家的道路,而是回到大学读书,这很可能是对其早年没有完整读完大学的反思结果。两年之后,他相继拿下文化史硕士和哲学博士的学位。于是,他不但开始教音乐,也上文化史和哲学的课——这或许就是其写作《艺术与观念》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基础。
弗莱明特有的音乐感为这本书添加了特殊的风采。如他本人所坚持的那样,对于艺术,尤其是音乐与视觉艺术,务必要将其放在一种人文学科的更为广泛的背景上加以审视。或许就是作者的音乐生涯和求学背景的特殊性,所有涉及音乐以及跟音乐性有关的艺术门类(譬如建筑、抽象艺术等)的文字往往切中肯綮,与读者分享的就是作者自己的深切领悟。
即使是在绘画中,音乐的重要性同样不减丝毫。对于20世纪的抽象绘画的解读,弗莱明的音乐意识游刃有余。他是如此谈论波洛克的:“他发展了泼墨技巧,他能够在绘画过程中即席完成一种重叠延伸的线条。这种重叠延伸的线条以传统的用笔方法是画不出来的。尽管具有自发性和偶然因素,但波洛克的一系列绘画技巧还是有严格节制的……其结果是线条、色彩和主题的错综交织的令人惊愕的复杂的网络,产生一种犹如复调音乐的艺术效果。”
作者在行文中细节的敏感和观念的阐释显然结合得相当贴切与自然,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例如,雕塑家菲迪亚斯的“从未超越简练的原则而是保持着明智而审慎的自我约束精神。他的设计最终总是使雕刻作品保持着原本构思的形象——它们是同建筑物处于某种和谐比例的前提下而存在,而不是企图转移人们的注意力,致使它们同建筑整体分离而从未独立的东西。在这一方面,菲迪亚斯的设计思想同他所生活其中的时代审美情趣和时代精神是完全和谐一致的。由于一座多立克式建筑的装饰要素全部处”。换言之,为帕台农神庙而设计的雕塑作品原本是一种西方文化中萌发的一种视觉的“民主性”,即造型形象完美地呈现给所有仰望神庙的人的审美特点,在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展示中却被明显消解了,因为雕像一下子下降到了平视的位置上,而且,观者不再是从外而观,而是奇怪地由内而视。这也是迄今为止为什么赫赫有名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像》仍然是世人关注和争议的对象的原因所在。
《艺术与观念》毫无疑问是一本开卷有益的教本,而且,人们非但不会迷失其间,反而会在种种的启迪中徜徉于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里。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