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9-02-26 13:32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是水墨画一统天下,北宋末的哲宗朝倡导“复古”,二百多年前唐代的青绿重彩画复成时尚。但随着北宋的倾覆,绘画又回归水墨的故道。元代文人登上画坛,绘画渐成个人“寄兴游心”的笔墨游戏,水墨自是第一选择,但也渐渐加入色彩。然而并非青绿重彩,至多不过如赵孟那么的“小青绿”,更多采用的是一种淡彩,就是后人谓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浅绛法”。“绛”者,赭色,“浅绛”就是一种在墨骨上敷以赭色为主的淡设色。“元四家”都有一些“浅绛”设色的画传世,大多再加入一点“花青”或“汁绿”色。然而王蒙用的色,则比较特别,有单敷赭色的《春山读书图》,也有再加以“花青”、“藤黄”及“朱磦”、“朱砂”色的。
《具区林屋图》即其一,纵68.7厘米,横42.5厘米,纸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具区”是太湖的古称。图绘太湖边林木屋舍的秋景。构图有些不同寻常,不再是宋元画常见的“全景式”,而是见地不见天的局部“取景式”。在王蒙传世作品中唯有《溪山高逸图》相似。画中溪水从山谷中流下,河道曲折,水波涌起,一童撑篙驾小舟泛其中。画下是一角坡岸,横竖密集地栽种了八棵树,枝叶茂密,或浓墨点叶,或双勾填以“朱磦”、“朱砂”色。对岸河畔有水榭茅舍,一士人展卷读书。岸上是“瘦”、“透”、“漏”的太湖石,奇形怪状,玲珑剔透。山坡上和山谷中丹枫翠柏,绚烂掩映。坡后有小道沿山石盘桓而上,有山人下山而来。数间茅屋坐落谷中,廊房、屋舍中村妇及侍女或凭栏眺望,或忙碌家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画的是老百姓极其平凡的日常生活。画面满塞的是参差错落的山石和河道,只留下右上角一小块水波以示太湖。看上去似乎非常拥塞,但高明的中国山水画家运用山石组合的“脉理”,巧妙经营,山石间相互呼应、揖让,虚实相生,疏密互补,山路曲折,贯穿其间,又有河道透出空间,使画面依然散发出宋代“全景山水”固有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大气息。全图的勾、皴密集,墨色浓郁,山石上普染淡赭色,而在树干、茅屋的栏杆、屋顶茅草上罩深赭色,已经具备“浅绛”设色的特点,但又在双勾枫叶中填入“朱磦”、“朱砂”色,更在“硃磦”色中和入“藤黄”色,使画面中的丹枫鲜艳明亮。这是非常大胆的用色,体现出王蒙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同样的用色方法,在王蒙的《太白山图》卷中也有相似的尝试,形成王蒙的独特风格。
在此图上的诗塘里,有明董其昌的两段题文,其一谓:“具区林屋,人间有数轴,此其真迹也。”历史上有人疑惑此图曾被裁割,但至今无据。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