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字”不等于“书法”,似乎越来越多时候,成为一种“共识”。但是落实到具体生活中,针对同一幅作品,却经常是见仁见智。比如乾隆帝的一些作品、比如清代大臣的奏章、举子的试卷,还有一些写得不太好的文人手札……到底算“毛笔字”呢、还是算“书法”呢?
这两者之间,显然有很大的灰色地带,难以说清楚。这也是常常引起争议的焦点。
书法究竟是独立艺术、还是文人的附庸?
这个问题,是由前面几个问题,自然延伸而来,也是常见争论的焦点之一。
传统观念认为,书法是“小道”,是文人士大夫必备的基本技能,自然是一种“附庸”。经常可以听到这种说法:“古代没有职业书法家,书法都是文人业余墨戏。”
但是,到了今天,传统生存状态已经完全改变,书法还是文人的附庸么?
一方认为,书法应该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
一方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状态上回归、趋近传统,先让自己成为“文人学者”,同时增强书法技能的训练,使书法成为其应该有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艺术高度。
双方各执一词,至今争论不休。并且顺带,就有了问题六。
书法家需不需要有“学问”?
任何艺术家都应该有学问,这毋庸置疑。
只是在古代,书法家都是文人士大夫,自然涉及经史、文字、文献、金石、文学等等传统学问、旧学。因此在今天,这个问题实际想表达的是“今天的书法家,需不需要具备深厚的旧学功底”?
当然,如果能具备,最好不过了。但是现实中,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很多专业文史学者,都未必旁通其他门类;而学习书法,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想要像古人一样精通旧学,几乎不太可能了。
那么,有观点认为:所谓“学问”,应该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学习书法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传统旧学,不仅如此,甚至还要学习西方美术理论——但这都是为解决书法问题而服务的。换句话说,如果能解决书法问题,学不学旧学、有没有旧学功底,都无所谓。
另一方的观点,自然是与之相反了,常常听到:如果没有传统的旧学做支撑,那不成为“写字匠”了吗?
于是,自然会带出“问题七”。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