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是指北朝在中国北方所形成独具一格的字体,除了北魏、东魏、西魏之外,还有北齐、北周,北碑自阮久、包世臣、康有为大力提昌后,为后人所重视,更影响书风发展,其主要原因系北碑古朴深厚,最适合楷书奠基。
魏碑用笔,重要的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 、笔力强劲,兼采中锋及侧锋。
第二 、走笔时用锋的腹部牵引,使笔尖跟随在后。
第三 、显笔处三顶点,这与圆笔正好相反,为了让大家了解其写法,分别就下面点划说明并示范。
魏碑从用笔、笔法上可分为方笔为主、圆笔为主、和方圆相兼几种。临习魏碑,可根据各人爱好,选取一两种碑贴,喜欢方笔,可选《龙门二十品》。喜欢方而古拙,相近隶体的可选爨宝子碑。喜欢圆笔的可选郑文公碑。而方圆相兼、精美细腻的则为张猛龙碑和《张玄墓志》等。学习书法有两种打算:一是基础培养,学点特长。二是兴趣发挥,长期钻研。如果从长期钻研,提升书法造诣来讲,则应遍临、多写,融会贯通。
学习魏碑,我个人的体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笔意。魏碑用笔彼为讲究,方圆用笔要把握好,与“唐楷”纯中锋不同,有中有侧,要写出魏碑的风格、笔意,运笔转折要把握好。2。笔势。“体兼隶楷”,“隶中有楷”,“楷中有隶”。魏碑产生的年代介于汉隶、唐楷之间,字中略带隶意。笔取横势,一般横宽于竖高。3。笔力。雄强苍劲有力是魏碑的一大特色,下笔要力透于纸,不是一划而过,要凝神于笔,用力于毫。4。笔厚。魏碑的风格是凝重而不单薄,字写得要有厚度,切忌写成像割下的铁板,没有立体感,这也是初学者最宜犯的毛病之一。
我将写魏碑的体会大致归纳为五句话
不可扁:魏碑的方笔,不就将笔短舔扁,而是靠运笔产生的。用笔转:横拖坚抹是初学者常见毛病,其实写魏碑的诀巧在用笔,起折、收笔,讲究笔的运转。字不僵:魏碑不能写僵,要有灵气,上下笔划要顾盼相应。力透纸:写魏碑用力,不是用死劲,要将力用于笔豪,“凝神于笔,用力于毫”,如太极拳,看似无力,其实内力深厚。白计黑:魏碑笔划粗壮,笔划多的字往往容易笔划重叠,所以要以空白来安排笔划。
点
【右切点】
先压右上角再拉右下角
【右挑点】
先压左下角再挑右上角
【下平点】
先压左角再拉右角
【左挑点】
先压左下角再挑右上角
横
【切横】
先将笔锋转至上角再往下拉
魏碑是归类于楷书的一种书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魏碑产生于北魏时期,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
【燕尾横】
先右下角往上挑,象隶书的燕尾
竖
清朝前期,由于南北朝碑刻大量的出土,兴起了金石文字学。在书法方面,人们开始反思“馆阁体”的弊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魏碑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后期有康有为。阮元写《北碑南贴论》和《南北书派论》,首倡“碑学”;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反宋朝以来对淳化阁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贴”的观点。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的承认,修习楷书的人除了取法“晋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魏碑。
【直竖】
先将笔锋转至左角再拉右下角
【悬针竖】
用笔尖收笔
钩
【竖尖钩】
先压右下角再导锋收尖钩
《太觉造像》
现存的魏碑书体多为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这些作品良莠不齐,经过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浮鹅钩】
先在左下角转笔后往上拉
【戈钩】
先压右下角再上拉
撇
【尖直撇】
先压右上角再往左下角拉
【挺腹撇】
笔画快到末端时重压再提起
挑
【点水挑】
最后一提,重压笔毫而后侧锋转中锋撇出
【向挑】
注意点画的呼应连带
【钩挑】
竖画末尾,提笔调峰后中锋撇出
捺
【俯捺】
撇出捺脚前,重按笔毫,顿挫出捺脚的形态
【仰捺】
运用手指及手腕的动作绞转笔毫,写出捺脚出锋
【长捺】
捺脚出锋含蓄
【短捺】
短促而有力,力在含蓄间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