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让我非常吃惊,网络上大多数书法爱好者关心的竟不是如何学习提高书法水平,相比之下,他们更关心:书法是什么?
尤其在书法教育普及不足,书坛怪相丛生的当代。满街充斥着“丑书”“江湖体”“老干体”“杂耍式”“表演派”等诸多书法流派时,好像弄清“书法的真谛是什么”就变得尤为重要。
01.
书法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为何这个问题比怎样提高书法水平更令人关注?
我还着实认真想了一下。
思考的过程中,我回到了自己初学练字的时候,好像对于书法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也占了大多数精力,相反练字和理论的时间偏少。
或许当下书法爱好者也是如此,他们更在乎书法的本质与方向。如果没有一个有准确的本质,有价值的方向,那方法和努力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毕竟根不稳,枝叶也会长偏。
那些年苦心思索了好久,几乎翻遍历代名家书论著述,遍观两千年来千家法帖,其中努力虽称不上披星戴月,起码可达到日日看,日日思。我之方向为:在古人的学书历程中找到规律,在古人的法帖中找到他们的共同追求。
这个过程从开始到稍有些成果,能解自己疑惑,大概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么是书法,练字为了什么。
其中的思想,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王国维所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或如画家常理论中常说的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三个阶段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境界相通。
放在书法上,则就有另一种解释:
第一个阶段,入。
所谓“入”,是学习书法时先找一家学习,待笔法基础稳定后,思想上可了解到此家的“法”的特点,以及能达到背帖创作的结果,此为“入”。
所谓“先精而后博”,是书法的基本要求。见过学书的多数人都耐不住追求“精”的寂寞,想要一步登天,过早的就去想那二三十年之后才有的“融合出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我亦难免,在追求书法“真谛”的过程中,看过名家书论,虽未必能懂,也能看到其中矛盾。对一个初学者来说,以低水平看高水平矛盾,实在是“自杀”举动,因为初学者往往思想“狭隘”,并不“通透”,所以对那些矛盾不能正确理解,故而会打乱自己对书法的认知。
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因为起心底想不通,何为对,何为错。换句话说,王羲之告诉你先迈左脚,颜真卿告诉你先迈右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并不矛盾,可水平限制之下就会产生矛盾思想,在矛盾之余,就已经“邯郸学步”,忘记如何走路了。这在我所见过的大多数初学者身上,非常常见,我自身曾是严重患者。
不过这个“杂”的阶段为我带来了一些好处,我了解了几乎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一二流名家的书风作品,对我后来总结“法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这一些都建立在已经忘记邯郸学步,知道如何走路的基础上。依旧避免不了的求“精”的寂寞过程。
第二个阶段,博。
这个阶段需要在“精”的基础上进行,了解一家之笔法,才能窥透诸家之笔法的变化、异同、规律。
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们看到的名家书法,看到的不再如第一阶段,只识字形,而是在笔墨之下看到的是法度的规律变化,是在山水物象之上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学一个人的字,再也不用去摹字形,只要弄清笔法,就可学个模样。
这种能力就是能在众多的“形”中,找到“形而上”的规律,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融。
便也不用多说,融百家为一炉,出新而已。看似说的简单,实则非常困难。如何融百家?如何取舍?这其实并不是人能教的,而是靠自己去“悟”,这种悟建立在人的学识修养和性格上。
所谓字如其人,乃如其才,如其学,如其志,总之如其人。
能融百家出新的人,无论是一些江湖大师,还是真正的书法高手,都避免不了一个问题,就是有自己的一套处理结字的规律。只不过江湖大师的规律是自造的自由体,散漫无度。而高手是集古成家,传承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其高低,必然不要争论。有识者能察,历史也会自作淘汰。
艺术不是战争,而是深入灵魂的沟通,所以需要能触及到灵魂层面的交流者,并非一人一言“我从小就学汉字,谁还看不懂写字?”能解释的了的。
上述总结了这么多,算不算书法的真谛呢?说实话,还真不算。即便思想到了第三个阶段,成为了“书法家”,也没有能触碰到书法的真谛。但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到第二阶段成熟后,就能体会到何为“书法的真谛”。
能到第三阶段,只能算书法家。当然在古代来说,这还算不上书法家,只能算“善书者”,只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学字的人少了,标准低了,自然就涨行情了。
02.
书法之最后一阶段“天人合一”。
如第三阶段算“字如其人”,那么第四阶段,也就是一流名家的阶段,就已经到了“天人合一”。把“如人”一般的字,再结合与自然,最后呈现出来的,才是最高阶段。所谓“通汇之际,人书俱老”。
很多人不懂,为何学几年就能写的不错的字,非要到将老死时才能算“通汇”呢?
话是没办法解释的,因为因与人的追求不同,标准也高低有分。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不分三六九等,却也分三六九等。
物质与思想,着实是两个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在书法中则可表示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语出唐张怀瓘书论。
所谓“万殊”,指的就是世间万物,诸多矛盾。而裁成“一相”(去声),指的就是用一种物象表达出来,也就是笔墨,换句话说就是“点”“线”“面”的高度概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书法技法创造出想象中广阔自由的天地。
这话就相对专业了,且不说书法爱好者难懂,即便书法接触不错的一些人也很难理解到这个层面,因为理解到这个层面,书法就已经不会走歪路了,也不会是爱好者的水平,而是“专业”。所谓专业并不是一个硬性规定,而是在书法这个领域里,确实有一个分水岭,思想和眼界跨过去了,字就不可能不专业。如思想和眼界够不到,不要说学三五十年,即便学上百年,依旧是门外汉。
这是一个相当残酷的事实,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别人评价“不行”的原因。都以为自己很懂,实则差得远;其实等到自己真的懂的时候,才是开始认为自己啥都不会的时候。
“指责他人,与在乎它人指责,都是不自信的表现”
天人合一,最后看到自然,那期初也要师法自然。如怀素“夜闻嘉江水而草书益进”,又如“观夏云多奇峰,常师之”。又如黄庭坚“坐见江山,作草书似得江山之助”。所以清人翁方纲所云“世间无物非草书”,没有一个东西是草书借鉴不了的。
当然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人——王羲之。
能把天人合一做到最好的,就是王羲之。王羲之随卫夫人学书,卫夫人带王羲之游览名山大川,广见天地物象,最后才有的王羲之天人合一。
最早用物象描述书法,甚至可以追溯到李斯小篆的“鹰望鹏逝”,这种师法自然的书法学习道路,王羲之绝不是第一个走的,在他之前有很多大家都到了这个地步。
后世之所以把王羲之称为书圣,是因为他是天人合一的第一人,而非第一个走这条路的人。王羲之对书法的贡献,是拓展了书法的疆域,把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书法家还在追求不得的境界,给又拔高了一度。
用现代话来说,王羲之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这个行业的整体水平。
王羲之能悟到书法的真谛,也经历了跟大多数人一样的经历。
什么是书法的真谛,首先是学自然,最后就是表现自然。
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就是因为其变化如龙,不见首尾,没有规律,却极其自然。绝对不是今人去千百遍的套一个作品能体会到的水平。
这种水平,首先是要精熟法度,其次一定要有心胸。如果心里不豁达,那笔下的变化自然也就“畏畏缩缩”。
这种心态上的豁达,恰好就是王羲之具备的。
“坦腹东床”,说的就是王羲之的故事。太尉郗鉴为女儿选女婿,于是来到了当时的大家族王氏。听说王氏子弟各个才貌双全,于是带着管家来到王氏家族。王世子弟听说太尉来选亲,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出门迎见,最后数来数去,少了一人没来。
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他还在东墙床上露着肚脐眼而卧,对太尉选亲一事,一点也不上心。这事儿传到太尉耳朵里,太尉深以为奇,于是就想见见这位与众不同的小伙儿。
事后也都知道了,太尉很欣赏自然豁达不做作的王羲之,把貌美如花的小闺女儿嫁给了他。
再有后来的兰亭集序,晚年辞官,无一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这种不畏世俗所动的人,才能体会到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
这种自然的状态,就是其手上千变万化变化的心法,把没有规矩而不打破规矩,这就是“心无界,行无疆”。
这种自然心态需要追求自由的人才能体会。只有心中追求自由,得到自由,人才能过的自然,活的自然。
人一自然,笔下就自然,笔下自然,就能与万物这种自然的状态融合,便生出万物之形状。
这就是书法的“真谛”
03.
绕了一圈,书法的真谛又回到了人身上。但是这个“人”已经不是第三阶段的人,而是天人合一的人。
天道运行本就自由,是人自己拘束自己,自己累自己,所以才不自由。
但魏晋时一个好时期,圣贤众多,皆向往自由,所以魏晋时期的诗文、书画,都到了一定高度。即便是普通的氏族阶层的人的书画水平,都有一股风流之气,这是时代原因。
而后代对书法的真谛的追求,可以一个个数,只要是一流大家,无一不是这样。他们有规矩,但是在规矩能达到自然之状态,之所以自然,全是在追求自由之境界。
只要历史上排的上号的历代大家,无一不如此。有些人的字看似拘谨,但是他笔下灵活自由。所以看字,不要看形就判断一个人自由与否,这是非常浅显的。
王羲之有如此高的创造力,每篇书法风格都少有差异,全是因为其心态无拘无束,深处在自由的时代。
自由是自在的前提,如何运笔自在?先得心自由啊。
其实说到最后,书法的真谛还是要归结到人“性”上。能融百家,只能说明有性格,但不能说有性情。真正的性情,才是书法的根本。无论是悲愤,高兴,阴郁,只要是真的在心中无所顾忌的表现出来的,能无拘无束的表现在心中的,才是自由的。
所谓的自由,并不是猪撒欢一样哪都乱跑。而是在心态上达到一种“嘭”的一种爆发的状态,不用收敛,不用压抑,不为世俗所动,这才是自由。
大概如“走自己路,让别人说去吧”
这一点,好像跟很多书法爱好者一上来就写狂草的心态差不多。很多人一上来就想写狂草,连一个正经的楷书字都写不好,就要耍草书,美其名曰真性情。
他们说的有道理吗?我认为绝对有道理,那绝对是书法的真谛,真性情,真自由。可是有什么用呢?即便再有性情,心态再自由,写出来的也不是“书法”,没有“法”,就是“散漫”,而非“自由”。
这两点是不一样的,散漫看似自由,其实也很拘束,他不代表自由。
只有在规矩中,能逾越规矩的,才是真自由。
举个不太恰当的简单例子,切格瓦拉偷电动车,但是有法律管束着,所以被抓住就会蹲号子。但是如果哪天他的地位能使得他偷东西能不受法律管控了,他才是真自由,想偷几个电瓶车偷几个电瓶车,开连锁店都没人管。
这叫自由。
什么叫散漫呢?就是人家切格瓦拉偷的是电瓶车,而有人只是偷了上边一个螺丝,便开始洋洋自得说自己不受法律管控。
这是非常不“愚”的行为,不是不受法律管控,而是没人愿意跟一个螺丝计较。
所以散漫和自由,是有本质区别。
书法中的真性情真自由,也是需要从1、2、3、4阶段迈过来的,只有这样才能逾越规矩。
如果一开始就想着书法不用学习就可以逾越规矩,那必定是那个想偷螺丝的人。
跟一个小姑娘讨论关于“自由”的问题,我说我很自由,我想去哪就去哪。这小妮子说不对,真正的自由源于自律。
其实我特别想反驳她,但是确实找不出理由,因为她说的对,这跟我对书法的理解如出一辙。如果我反驳她,我就是反驳自己。
虽然我不想承认我不自由,我也确实哪里都可以去,想玩多久玩多久。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不自律,只顾着玩,不顾着挣钱,迟早有一天要饿死在路上。
说了这么多,对于书法的真谛,估计大家也能有所理解。
文章比较长,其实这是一道哲学题,不是一道书法题。哲学是引导人变聪明的科目,他可以帮助一个人提高思想境界。
当我了解书法的最高境界,了解书法的真谛的时候。我自然不会对其他行业的公认第一第二指手画脚,即便我觉得他们的作品跟“粑粑”一样。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我不了解那个行业。
所谓一通则百通,在某一领域的思想达到一定高度,自然会其余领域的理解就会更快,也会更准确。
书法的“真谛”,何尝与人与社会的发展不一样呢?都是在追求自由,而其中又有规矩约束着。其实任何领域,到最高的层面,应该都是一样的。
书圣的思想境界一定不会比画圣高多少,同样,诗圣的思想境界也不会比书圣高多少。他们之间的差距,只是领域而已。
04.
文章有些长,只是想从细致讲清书法的真谛是怎么来的,这个思想的过程是怎样变化的。我并不想把这种文章写得特别晦涩,非常愿意从自身的理解来写,毕竟很多人缺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思考过程。
如能有思考过程借鉴,对自身学习提高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所谓的古代名家书论,也不过是他们的思考过程罢了。
还有,不接受反驳。
不是我的不虚心,不是我水平高,而是这个境界就是这样确立的,想反驳去反驳古人,不要反驳我。
我不是大师,心胸不用装的那么宽广。
还有,可能我损人的能力要比写字更强,我怕反击的时候伤着别人。
如果真想反驳,可以拿出自己的一套哲学观来反驳,这种有水平有见解的反对意见我极为欢迎,毕竟我自己也能提高。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