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董源 溪岸图(局部)
五代开始,笔墨语言逐渐趋向独立,艺术家的精神意趣更加自由。五代以荆浩为首的北派山水和以董源为首的南派山水在传统渊源和写实精神上是有所区分而又一脉相承的。笔墨以皴擦点染为核心,融汇多种技法,形成艺术家独特的个人风格。董源开创的“点子”,是披麻皴极具独特性的绘画语言,是对具象事物造型的精简化概括。
五代 董源 溪岸图 220.3x109.2cm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虽然表现多为对自然风光的真实摹写,但不乏简笔意趣蕴含其中,尤其是山头的焦墨苔点,使得笔墨本身具有了某种独立的写意意味,由此创造了许多具象再现而又意趣自然的规章范式。笔墨形态的独立意味着山水画的发展,摆脱实用和对自然的束缚是艺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进步,艺术家可以以笔墨形态自由地抒发自己内在情感,从艺术发展的脉络上讲这是艺术的进步。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小寒林图》
宋代,多种皴法的成熟推动中国山水画达到了新的高度,主要表现在蟹爪皴、雨点皴、卷云皴等皴法上。宋代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有李成、范宽。历史给予李成的山水画很高的评价,《宣和画谱》说,李成的山水画作“平远险易,索带曲折”,又说“风雨晦明,烟雨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李成善画荒寒意境,“不满足于山水外形之传达,而把传达天地生生之气作为追求目标,变形式化的山水为哲理化的山水,从而涵泳山水之理,尽性录自得之趣”。李成的山水画创作是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发展的里程碑。李成作品中的荒寒意境得益于他独特的笔墨语言。笔墨语言的独特气质是艺术家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立思考,是艺术家独特气质的表现。而李成在山水画笔墨意境的突破尤其是他创造的荒寒意境将宋代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座高峰,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成创作了独特的绘画语言“蟹爪皴”,此绘画语言至今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表现语言。“蟹爪皴”用于表现枝茎盘虬、针叶如网的怪石林木,具有独特魅力。枯枝如龙爪擎掣,颇有捭阖纵横之势。画面中的线条,无论粗细均成弧形,每根线都是直中见曲,像拉紧的弓弦,又像蠕动的蚕,在屈曲处储藏着力量。画面中形如“蟹爪”的细枝,便是由这种充满力度的曲线构成。由此可看出,画家作画时用笔的抑扬顿挫和节奏变化。李成的笔墨技巧对后世影响较大。首先影响了郭熙,郭熙的《早春图》与李成的表现方法如出一辙,当代的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也从李成的笔墨技巧中吸取营养,“蟹爪皴”已成为山水画的笔墨范式,成为后世艺术家影响深远的独特绘画语言。
溪山行旅图 范宽(北宋) 绢本墨笔 206.3cm×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是继李成后山水画大家。范宽与李成不同,善于以斧劈皴表现山涧间飞瀑如练、直落千仞的山巅巨峰,即为高远。范宽的笔墨是北宋审美情趣的缩影。道家思想在北宋时得到发展,艺术家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的自由,在这种意趣的指导下,艺术家转而追求意境的表达,笔墨更加自由。范宽是使用笔墨表达意趣的佼佼者。范宽笔墨淋漓自由,表达的是对生活、对山水情怀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思考。山水本身作为现实的素材在艺术家眼里和手中是被超越了的,通过笔墨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互渗,传达了超越现实的美妙意境。范宽学古人、师造化,但不拘泥于对现实的表现,而是将笔墨融于内在精神气质里自由表达。范宽能够面对自然景象取其“真意”,能够度“物象而取其真”,从而进入到精神世界的自由表达,天人合一。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优秀代表作品,这幅作品中的笔墨语言将艺术与精神的关系拉近了一步。《溪山行旅图》为巨幅绢本绘画,其画面突显雄伟气势,画面结构非常严谨,在宏大的气场下给观众强烈的压迫感。北宋初年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给予艺术家强大的自信,这种气质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山水画家创作的作品体现出了雄强气势,范宽的作品也是如此。范宽的贡献是创造了“雨点皴”,皴法像极了雨点所以被称为“雨点皴”。“雨点皴”这种皴法层层点染,注重笔触的大小,让画面显得非常厚重。“雨点皴”中锋用笔,便于表现山石的层次。“雨点皴”讲究笔触的内在序列,层层点染之间表达的是人内在的深层感受。分析“雨点皴”的落笔与排列,点子之间错落有致,疏密有序,衔接恰当。范宽的皴法灵活自如,侧锋、中峰错落有致、搭配相行,骨感与渲染相间进行,使得画面意境斐然。《溪山行旅图》是“雨点皴”的典型代表,以点入画,点点成面,反反复复,轻重皴点交错相融。画面中除了皴点,线条隐含其中,若隐若现,赋予画面结构与骨感,掩映在皴点之中,皴点的用笔方向体现山石的结构。雨点皴对表现景物的前后空间关系得天独厚,使得画面虚实相生,意境满满。在虚虚实实的叠压中表现了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巧妙的艺术意境。
郭熙 《幽谷图》167.7cm×53.6cm 上海博物馆藏
李、范二人善用笔墨,于繁复中见精简。笔墨之繁复是对精神意蕴的表现,精简是对精神意蕴的凝练。李、范二人笔墨手法将宋代山水画推上了一定的高度,对后世影响深远。郭熙是受李、范二人影响的典型代表,融合了二人之长处,集二人笔墨特色于一身,其代表性的成就是著作《林泉高致》。郭熙不仅在绘画艺术上独树一帜,且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独特的贡献。郭熙所著《林泉高致》影响深远。一部深刻的理论著作的出现不仅是艺术家或理论家的独立贡献,也是艺术步入成熟和总结阶段的必然结果。《林泉高致》不仅是郭熙的理论著作,也是前人绘画理论的总结。《林泉高致》中对笔墨语言的概述告诉世人山水画作发展到北宋中期已步入成熟阶段。
郭熙 《早春图》 158.3cm×108.1cm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郭熙为北宋中期宫廷画家,却具备朝野之外的一股闲云野鹤之气,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将李成的笔墨轻盈和范宽的恢宏气势合为一体,作品风格妙逸,对山水画理论和实践创作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郭熙的笔墨语言深刻表现了艺术家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理解。郭熙注重自然,从自然中摄取灵感后再创造。笔墨变化丰富,擅长中锋用笔,画面含蓄意境深远。线条方圆结合,用墨轻重缓急变化多端,不觉间表达深远意境之美。郭熙创造了“卷云皴”,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品有《早春图》《树色平远图》等。郭熙作品中的线条柔美中体现着刚毅,粗狂而不显俗气,细致而具骨力,气格雄厚,沉着而有力量。卷云皴笔法帅逸潇洒又圆润含蓄,擅长秃笔,笔触较大呈弧线,浓墨淡墨层层相加,酣畅淋漓,将北方山水的恢宏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庄重肃穆之美。“师造化”是中国画山水创作的重要准则,任何创作都离不开对现实的摹写,这同样是郭熙的创作理念。其代表作品《早春图》描绘的是宋代黄河两岸的丘陵风貌, 沟壑层峦起伏,浑圆苍厚,“卷云皴”便是表现丘陵风貌的独特创造。这种表现方法写实中见抽象,抽象的笔墨皴法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石的恢宏圆润,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探索了一条表现山石的重要方法。
郭熙 《窠石平远图》120.8cm×167.7cm 故宫博物馆藏
郭熙的“卷云皴”与古人的“卷云”笔法有所不同,前代皴法是简单的中锋勾线与侧锋皴擦而成,郭熙的“卷云皴”伴有淡墨晕染,画面苍茫浑厚,颇有意境。线条勾勒确定画面主要构成从而形成画面骨架,墨色渲染烘托画面整体气韵。郭熙的贡献不只是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更解决了山水画作画过程中的思维流程,更加接近现代人理解的意境的产生过程,更接近现代人理解的风景画表现的意境,是人与自然交流互渗的思维过程。郭熙的皴法运用既不像北派山水刚劲猛烈,也不像南派山水圆润清淡,在线条上既取其刚劲,在墨色上又取其清淡,将其结合,用笔用墨给人一种清润秀雅奇秀辽远之感。
郭熙 《山村图》109.8cm×54.2cm 南京大学藏
至此,北宋山水笔墨的发展逐渐显露出文人风姿。因而创造出一批“可居可游”的山水精品。“可居可游”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重要绘画理论,是笔墨走向人文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概述,是北宋绘画笔墨技巧发展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然而宋代流传至今的真品极为罕见,许多宋人风格都是由编纂文献或是后人临本才得以窥见一二,而北宋与南宋风格迥异,这就造成绘画语言的短暂断裂——由高度写实的繁复滋郁毫无保留地推向精简淡逸的另一个高峰。
本文来源于网络,原作者无法查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