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9-03-22 14:34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春蚕吐丝,勾勒染色——顾恺之
东晋顾恺之(约公元三四五——四。六年),字长康,无锡人。根据《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记载,他一生画迹甚多,其中山水有妒山》、《云台山》、《雪霁望五老峰》等图,如今已无迹可循。但通过其人物画背景中创造的山水形象,还可窥探我国山水画在魏晋方始萌芽,逐步从人物画背景中解放出来的历程。顾恺之在画法上“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他的技法对探讨研究当时山水画发展和视觉审美特征有重要的价值。我们联系他一些作品及论著,可以体会到那时将自然形象升华为艺术程式的质朴而独特的手法,同时也可从中理解那时的绘画美学思想和审美观点。评者谓“顾以前无有单独山水画者,恺之独创之,我国绘画史辟新纪元,是为我国山水画独立门户之始,是以有山水画祖之称”。顾在山水画史上能否称祖还可研究,但他在当时不仅是人物画的开拓者,同时在山水艺术形象创造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洛神赋图》
现存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①虽为宋摹本,但仍保存着魏晋时代古拙的画风。《洛神赋图》卷以三国时曹植名作《洛神赋》为内容,分段描绘赋意,因地成形,移步换影,将不同情节构图连接起来,画面处理带有梦幻虚拟的浪漫主义色彩,实境幻化为梦境美,形成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气氛,以适应表现洛水女神来象征失落爱情的题旨,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协调统一性。此图景物描写细到,占相当比例,从某种角度讲,也可作为山水两卷来欣赏。
中国民族的艺术无论是书、画、刻、雕、塑均强调以鲜明流畅的线条著称于世,此图突出表现了顾恺之“其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的特点。“顾恺之画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形似时或有失;细视之,六法兼备,有不可以言语文字形容者”,意境神情,形象塑造继承了汉文化的传统,技法上有所提高。图中大抵皆以圆弧形的匀称的中锋线条,笔心在点划中行,作为线条构成表形达意的特殊方式。这种简捷、自由的造型语言在视觉功能上给人以一种清晰明快之感。画面上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主要在於这种连绵相属的线条。线条伴随着观赏者视觉感官而存在,体现着画家对客观物象形质的概括和抽象。黄宾虹讲:“春蚕吐丝此即书家担夫争道法,言其一丝不乱,非谓细若毫发,玩一吐字。”用笔方式极为统一,而山石、树木、云水尤见寓现实性于图案意味的造型手法之中,作者对于客观物象的认识和表现,还不能以多种用笔去表现出不同物象的质感、动感和情感。如衣袖飘带一部分,变换一下位置,也等于山、水、云、树的一隅,用笔方式全然一样,都所谓“似游丝而无笔锋顿跌,大抵精古而拙”,形象不一,用笔相同。山亿树木.云山明显带有人物画技巧。但顾恺之行云流水、春盈吐丝般的线条所构成的审美形式独特之处,显示了魏晋时代中西从书法到绘画的美学意蕴和艺术规范,以骨法为基质,以线条为形态。尽管此图主要成就在艺术构想和人物形象创造力山水形象创造方面,山水形象创造虽还处于:“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或水小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的阶段。但古拙装饰性的表现,也有相当造诣,体现出江南画派的一种风致,在探索和寻找山水形式语言上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启迪。
中国画发展到魏晋时,顾恺之的图卷形式作品虽人、景比例大小尚不相称,显出早期卷轴画古朴雅拙的状态。但在塑造形象和体现空间方面,也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其成功的探索在于发挥了线条善于左右横向并列状显示形象,避免在前后纵深方面摆布形象。因纵深处理易使线条重迭,形象不够清晰,所以于纵深常常自然的求之于带“深远”的处理方式。顾恺之在此图卷中凡前后人物、景物均带鸟瞰,避免线条重迭,前后形象等大处理的方式组织空间。
此图树木以勾叶柳和蒲扇形树木为主,是对表达意境构成图卷起伏变化起重要作用的景物。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