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9-04-11 15:11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快雪时晴帖 为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之首。
诗书同源,书法在艺术审美的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台北故宫所藏的珍品中,书画是其大宗。书圣王羲之的墨宝自然成了台北故宫的一大镇馆之宝。
即使“无王论”的存在,但在专家看来,王羲之的摹本也属于大国宝级的文物。其中,台北故宫所藏的《平安何如奉橘帖》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快雪时晴帖》由于在清代被冠以“三希”的称号成为台北故宫的一大国宝。
更重要的是,期盼两岸“三希”能再次团圆的心愿让“快雪”的风头健过了《平安何如奉橘帖》。而在这种期盼中,本报特推的台北故宫寻宝专题也接近尾声。文字追忆中的台北故宫国宝毕竟只能占少数,故宫国宝的丰富,类似青铜器、瓷器、古画等领域的文物都无法用文字去穷尽。相信通过两岸故宫不断的合作,有更多的国宝能让我们有更立体的认识。
■ 国宝档案
乾隆尊为“三希”,“快雪”领衔
一次,王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工人竟发现王的笔迹已经透入木板有三分深。王羲之书圣的名号并非浪得。
在台湾学者龚鹏程看来,王羲之的墨迹之所以受到重视在于其承担了一个历史转变的角色,“王羲之的书法由隶书转到行书、楷书,突破了旧有格局,且开创新的格局,唐宋基本上就延续王羲之开创的书法风格,颇有点书法宗师的味道。”
而王羲之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在楷书、行书、草书中都留下杰作。其中,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则以《快雪时晴帖》、《初目帖》等为最。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金运昌指出,王羲之的行、草书以尺牍为主。传世的王羲之作品多半为后世对王羲之的摹本。其中,唐太宗就视王羲之的书法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
由于元明时期,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流传有序,一直被视为王本人的真迹,“快雪”被抬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元代赵孟頫更是为“快雪”定下了基调,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
其中,《快雪时晴帖》以内容前两字来命名。1600多年前的一天,大雪初晴,王羲之随手写了封短信,问候远方的朋友,大意是:山阴县张先生你好: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吧!上次的聚会我没能去,心里很郁闷。你家送信的人说不能在我这里多停留,要赶快回去,那我就先写这些吧。王羲之敬上。
无独有偶,王氏家族除了王羲之外,其子王献之和其侄王珣都是书法大家,他俩的《中秋帖》和《伯远帖》也代表了书法字帖的最高成就。
当年,乾隆得到王羲之“快雪”的同时,也有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为此,乾隆特意把它们聚在一起,储放在养心殿的暖阁里,同时把贮藏这三件书法瑰宝的房间,特别命名为“三希堂”。后来乾隆又把宫内历代古人所写的名迹,刻成一部法帖,名为《三希堂法帖》。
在这“三希”中,乾隆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自从他得到这一帖后,每年入冬下雪时,他一定把帖册取出来欣赏一番。并且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四十多年里,从未间断。
当清室终在历史的舞台上退出,溥仪仓皇出宫时,在他的行李铺盖中就夹带着“快雪帖”这一国宝。不过,夹带计划没有成功,守军在溥仪的铺盖中抖出了“快雪帖”,立即被驻警扣留。而至于其他“二希”,“中秋帖”和“伯远帖”,很早就被溥仪的庶母瑾太妃偷偷卖到宫外去了。
1933年,由于北方战事,北京故宫文物南迁,《快雪时晴帖》等书法文物被故宫带着一路南迁。1949年又到了台湾,成为其镇馆之宝。而中秋、伯远两帖经过种种辗转,最后又重归北京故宫。
缺经费,“快雪”无缘见姐妹
没想到,时局逼迫《快雪时晴帖》再次踏上迁徙之途。
1949年故宫文物到台湾后,郭昭俊携中秋、伯远二帖来台,找到庄严等人,使得《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伯远帖》等“姐妹”有了团圆的机会。
庄灵回忆,1933年,故宫文物准备南迁,临行前,大藏家郭世五特别邀请马衡院长及古物馆馆长徐鸿宝,和时任古物馆科长的庄严到他家吃饭,就曾当着庄严等人及公子郭昭俊的面说,在他百年之后,要将他拥有的中秋、伯远二希帖,无条件归还故宫,让“三希”再聚一堂。
庄灵指出,后来看父亲的文章才知道,当时由于郭府逃离大陆时,家财散尽,所以希望台湾当局对他的捐赠行为有点报酬。
然而,台北故宫那时刚来台不久,一切措施尚未步上正轨,财源短缺,无法满足郭昭俊的要求。而另两希则由周恩来亲自做批示,从香港购回。
“后来我父亲也得知两希已经重归北京故宫,但在他心中最大的遗憾是,没能让快雪帖重新回到北京故宫,让三希重逢。”庄灵说。
“快雪”艺术价值不及“伯远”
1961年,庄严在台中县雾峰北沟库房检视故宮文物。供图/庄灵
颠沛流离了十多年的《快雪时晴帖》被安置在台北故宫后,书法作品也成为台北故宫收藏的大头。然而,当庄严等人开始研究“快雪”时,发现历史竟然开了一个玩笑。自元明时期,流传有序、一直被视为王本人真迹的“快雪”其实只是个唐摹本。
庄严提出,从快雪帖的行笔来看,不是出于书写,而是出自双钩填廓,以其书法本身价值来评,其钩描的线条涩而不活,填墨浓重而缺神气。对此,金运昌也指出,目前学界已经认同庄严、徐邦达、张宗祥的学术观点,“乾隆御题: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实在是夸奖过头了。”
“事实上,台北故宫所藏的《平安何如奉橘帖》在艺术成就上更甚一筹,比快雪更具有代表性。”金运昌表示,现在学界基本持有“无王论”,认为在现世流传的王羲之书法作品都不是王本人的真迹,而是后人的摹本,“但即使是摹本,都能称得上国宝级。”
相比之下,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伯远帖》可能是真迹。金运昌回忆,启功曾拿着《伯远帖》对着阳光来看,发现字墨结合得非常好,没有描笔的痕迹,纤丝过渡自然,运笔潇洒淋漓,线条的粗细变化自在,以及整体动态韵律起伏,都是被一般书家所称道的。
本文感谢以下受访者: 庄灵(庄严之子)、金运昌(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 龚鹏程(学者)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