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章草作品,此册末尾款识为赵孟頫,纸本,全幅尺寸30.4×3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据官方介绍,此册旧题为赵孟頫,实应为俞和晚年所书汉史游急就篇,汉晋章草之古朴,于此化为婉媚。章草惟长横及捺笔用波磔,短横多顿收,俞氏则于独点处亦用磔法,短横处以轻提出锋出之,笔姿变化多端。
小编对照了一下末尾款识的书写风格,和前面的俞和作品“俞和这小楷也太漂亮了!”对比,小编倒是觉得此册应为赵孟頫所书。而且根据前面书友提供的信息,文征明晚年大字行书风格学黄庭坚,而台故在“荔枝图”的介绍却是28岁早期,所以台故官方的介绍可信度并不高,所以小编认为此册可能为赵孟頫所书。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 二字而得名。内容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它实用性强,容纳知识量多,作识字课本兼常识课本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抄写规范精雅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
章草始于秦汉,由草写隶书演变而成,唐宋时期罕有人作,至元开始复兴流行。
据陆友仁在《砚北杂志》卷上的记载:“赵子昂学士,尝以皇象章草与王右军参考十得八九,盖右军草书,本出于此。” 唐代欧阳询曾叹 “章草几将绝矣”,北宋黄伯思亦说 “(章草)至唐绝罕为之,近世遂窈然无闻”。直至元朝,章草书风开始复兴流行,而这阵 “复古之风” 的开启,与赵孟頫渊源匪浅。
章草作为一种古老的书体,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起起落落。它约在西汉中晚期形成,至东汉时候被广泛使用,是隶书简化、快写的产物。书写中省简笔画,加强笔锋的使转,增加字内笔画的连带,因实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大约从东晋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今草)相区别,故称汉代的草书为章草。
此《急就章册》形神兼备、笔精墨妙,体现了传统守正理念。从笔法上看,粗细变化较大,起笔多用顺势,收笔处回锋甚少,直接用挑笔或转笔。每一个字中,都保留着一到两笔的波磔笔法,浓郁的隶书气味。通观全帖,笔画写得流畅、轻松而富有变化,其中点画、撇画形态百出,局部细节变化丰富。在用转折笔画时,多用“转” 而少用 “折”,多用 “外拓” 而少用 “内捩”,有着外柔内刚、珠玉圆润、富有弹性的效果。
文末有几幅题跋,小编独喜欢鲜于枢与保尔琨两幅,其中鲜于枢在册后的跋语中极推崇赵孟頫的此般识见和摹古之功:“此书不传久矣,非深于书者未易会也。又《急就章》文字最奇古,得‘柏梁体制’(两汉、钟王法则之谓)尤为可宝”。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