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社会条件的限制,古代能读书识字,学得起书法的人,都是非富即贵的名门望族;尤其是在唐代以前,书法的书写规范和技巧,都只在师徒或者亲友之间手口相传。
后来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条件的进步,有条件钻研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楷书和行书的书写大家尚且能够照着法帖练习,可书写简略的草书对于不识草法的人来说,纯粹就是“鬼画符”。
传言“书圣”王羲之,就曾经留下过一件草书“识字宝典”,帮大家揭开了草书的“不传之秘”,这件作品就是《草诀百韵歌》。
草书的形成最初就是为了满足迅捷书写的需要,所以许多字的书写都较为简便,这也造成了一般人难以识读的困局。草书虽然书写简便,却并非可以随便写,每个字都有严格的书写规范,这个书写规范也就是“草法”。
《草诀百韵歌》传言为王羲之所作,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北宋署名“采真字”的版本。此作从北宋流传至今,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版本。
到了明代时,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书法家韩道亨对其进行了归纳整合,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流传最广的《草诀百韵歌》版本。
《草诀百韵歌》是将不同的字的草法写作要领,比如偏旁部首的书写区别,编成五言一字的歌诀,以方便大家识读和记忆。每一个字的旁边,都有相对应的字的草书写法。
比如“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的意思就是:“步”字要先写牛,至末笔转左下撇出;写“羞”字要先写羊,连笔在下写田字即成。
这件《草诀百韵歌》一共一千余字,其中的字全都是我们的日常常用字,只要将其记忆清楚,日常的草书书写、识读都不在话下。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