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时间:2009-05-05 21:56 来源:未知 作者:fab 点击:
次 |
|
北宋初期的画坛,范宽、关仝、李成称雄,但此消彼长,到中期时就只有李成一枝独秀了。李成是唐宗室的后裔,此时已家道衰落,虽独创画格,名重当时,但似乎仍无意以此为业,“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然而才命不遇,遂放意于诗酒间,最终醉死客舍,年仅四十九岁。但其坚挺圆健的勾勒,淡墨精秀的墨法,独创的“蟹爪树”、“鬼脸石”,却后继有人。当时有李宗成、翟院深、宋迪、许道宁等师之,后代则有郭熙、王诜等,形成一个强盛的画派,几乎笼罩了北宋的画坛。传世的李成的画,仅据《宣和画谱》著录的有一百五十九件,而米芾则见到了三百多件,但他以为只有两件是真的,其余全是赝品。到现在,据专家的鉴定,似乎还是《读碑窠石图》比较接近于李成的原作,但也属宋人摹本。也许米芾见到的三百件画中大部分,其实并非后人刻意造假,而是学画人精心临摹之作。如赵佶临摹的唐《虢国夫人游春图》,后人视同真迹。
《读碑窠石图》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双幅绢本,墨笔。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图绘荒野寒林,窠石错叠,枯枝槎桠,林中昂首龟趺上驮着一块碑,碑前有主仆两人,主人骑骡,正神情专注地俯身仰首细读碑文。仆人则拄杖站立,目顾他处,心不在焉。古人树碑刻石,为的是记录人或事,以传递后人。而当时记录或传递信息的工具尚不发达,人们也往往是通过碑文来了解前人、前事。画中的人物正深深地沉浸在对历史的缅怀之中,人世沧桑,往事如烟,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后人联想到李成的身世,似乎与此图的气息非常之契合。加上满纸勾勒劲挺、墨韵秀润的“蟹爪树”、“鬼脸石”,功力深厚,乃是典型的李成手笔。在石碑的侧面,有小字书:“王晓人物、李成树石”,更让后人将此画归于李成名下。但是据宋末周密的《云烟过眼录》记载,他当时所见已仅剩半幅,并无人物,于是今之学者又据此断定此图为宋代的摹本。
宋画大多用绢作画本,绢利于勾勒,湿笔皴、染。李成的雄强遒劲、弧曲而极富折转韵律的勾线,可以说将中国画的线条之美发挥到极致。然而,随着元代文人画的兴起,渐渐改用纸作画本,纸利于干笔皴擦,而文人崇尚“平淡天真”的意趣,于是改以五代的董源、巨然为宗师,勾、皴的线条渐渐变得松秀率意,与宋画的铁画银钩、法度谨严大相径庭。这种技法上的演变,在山水画中尤为明显,那是因为文人对山水画情有独钟,至“元四家”崛起,其技法已臻佳境。然而人物、花鸟画却在元以后渐遭冷落,故虽也受山水画变法的影响,但毕竟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新技法。
(责任编辑:admi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