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的香具
香在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熏燃、悬佩到涂傅、饮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古人对“香”这种海外来物的认识以及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自古以来,从寺庙、宫廷乃至民间,参禅拜佛,品茗静坐,都有焚香的习俗。“红袖添香夜读书”,古代文人在书斋读书时更有焚香的优雅情致。
焚香听琴图
香料之源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序》中说:“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所以 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有限,香料种类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汉代时即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 都说“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宋明以来,在朝贡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极大地扩大,各种香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运入中国,民间各种修合之香也颇为盛行,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和多样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书斋又名芸馆
唐•萧项《赠翁承赞漆林书堂诗》:“却对芸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金•冯延登《洮石砚》诗:“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玄云吐翠微。”其实,书房除了“书斋”之名外,还有“芸窗”、“芸馆”也是书房的别名。“芸窗”和“芸馆”缘于古人书斋熏染的香料——芸。
书斋焚香 静中成友
对于香的功能,北宋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说得最为全面:“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久藏不朽、常用无碍。”古人读书最讲究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香”可谓书斋读书的“静中之友”。
书斋焚香是文人雅趣
北宋初年的诗文家王禹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自己道:“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虑”
宋代诗人陆游常在书斋中焚香静读,有诗为证:“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谿诗。”
北宋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更是写出了焚香读书的美妙意境:“明窗延静书,静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书斋香器是文人爱物
历代使用的焚香用香器造型丰富多样,除了博山炉、手炉、卧炉等不同形制的香炉外,还有熏球、香斗、香筒(即香笼)、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 香囊等配套器具等,香器的材质也是琳琅满目,如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画珐琅、竹木以及玉石等等,种类丰富,形制多样,已成为了文人书斋中的爱物及 “文玩”。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博山炉
叠山飞兽:博山炉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描述的书斋陈设:“或置鼎炉 一,用烧印篆清香。”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 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器物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2015年 底,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三只博山炉,工艺精湛。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东晋青瓷香薰
香薰
香薰是古人熏香时所用之器,所用材质有青铜、陶瓷等。汉代之前,香薰主要是用青铜和陶制成的,汉代以后,香薰的材质才逐渐丰富起来,有瓷质、银制、铁制 等。出土文物多见青瓷香薰,浙江是青瓷香薰的产地,出土香薰较多。除了浙江、江苏发现的青瓷香薰外,在安徽、江西、湖北,甚至广东、广西等地,也有油青瓷 香薰出土。
清 竹雕兰亭图香筒
香筒
香筒,为东亚汉字文化圈传统用于净化空气的一种室内用品、常见的祭祀供具之一。造型与古时汉族民间使用的筷笼相似,所以又名香笼,是种清雅的室内陈设品。 一般是将特制之香料或是香花放入筒内,使香气从筒壁、筒盖的气孔中溢出。是古代贵族之生活实用品,由于是放置祀神敬祖的香枝,做工装饰均有讲究,并以各种 吉祥图案装饰,以表对于神明祖先的虔诚敬意。有竹、木、玉、瓷等材质,切雕工多为镂空,较为经典的图案有商山四皓、惠山五老、竹溪六逸、竹林七贤等。
袖炉
袖炉,亦作“袖罏”。 一种熏衣烤手用的小烘炉,文人书斋常用之物。 明•屠隆《考槃馀事•袖炉》:“袖炉,书斋中薰衣炙手对客常谈之具,如倭人所制漏空罩盖漆鼓。” 明•文震亨《长物志•器具》:“熏衣炙手,袖罏最不可少,以倭制漏空罩盖漆鼓为上,新制轻重方圆二式,俱俗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