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识”又叫“题款”或“落款”。就字面来说,“款”和“识”还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内容。什么叫“款”呢?就是作品完成后,签署上作者姓名、字号、时间、地点或施印,也就是盖上的印章。“识”指的是,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可以是心得抒发,也可以赋以诗词,它属于“识”。 + G2 Q3 r) f+ }1 v( x; L “款识”艺术并不是寿山石雕文化的创造,它是受到书画的影响并从中“移植”过来的,但是又有自己的特色。如清朝雕钮名家周尚均,在博古印面上刻八分体的“尚均”,因独具特色被誉为“尚均钮”。还有杨玉璇、魏汝奋等名家均有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历史在发展,艺术在前进。因为“款识”艺术源于书画,而且需要比较精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初期的寿山石雕款识很多是由雕刻师和篆刻家共同完成的。现在,随着整个寿山石雕界的艺术文化内涵的提高,“款识”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石雕艺术家应用和发挥,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虽然寿山石雕的“款识”艺术源于书画,但他们又各有特点。书画以笔墨纸为载体;石雕则以刻刀作工具,在变化万千的作品外形制约下,寻求表现空间,而且还要考虑到雕刻之后的因素,选什么字体,字体的大小,章法的安排,空间位置的选择,整体与留白的关系,印章雕刻的高低等等。总而言之,“款识”艺术虽然不是寿山石雕艺术的主体,但是它能够丰富并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 i+ F) u* Z+ n% M'' F 纵观这些年寿山石雕艺术的发展,已经到了兴盛时期,它也开始走上多元化的艺术发展道路。这就要求雕刻家要掌握更多的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加强绘画、书法、篆刻、美学、色彩学、艺术理论、历史文化的修养等等。款识艺术的借鉴和移植,是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遗产,也是丰富和发展寿山石雕文化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