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蜀镇志》记载:从1911年到1937年的26年间,“在我国民族资本兴办轻工业之际,宜兴的陶瓷工业曾有过一段繁荣时期。丁蜀地区的陶器销售出现了七八十年来未有的盛况——在旧中国已达到全盛阶段”。
鸦片战争把中国民族推向了深渊,也由此引发了睡狮的觉醒,也由此让中国人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革命者向西方取经拿起了武器,走向了辛亥革命;思想者向西方学来了这学说那主义;实业者向西方购进了机器建起了工厂、商场,灾难深重的中国也有了“东方巴黎”——上海的繁华。
辛亥革命成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毕竟改了朝换了代,苦到极致、难到极致、病到极致的中国,有了新的民主共和,有了新的希望未来,沉闷了百年的宜兴紫砂走进了新的时代。
处在那个时代的宜兴,周文伯、童斐、储南强等先进人物倡导民主,兴办实业,推动紫砂行业;作为地利,宜兴靠近“东方巴黎”上海,接受它的经济、文化的辐射,交通便捷、力量强大。一句话,宜兴紫砂遇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百年一遇”的上有天时,近有地利,而宜兴也内有人和的发展机遇、良机。
宜兴的“内有人和”,不仅有举旗人,而且有大队紫砂人马。清代的邵大亨、陈曼生、杨彭年等之后,虽然高峰过去,但紫砂依然在前行,技艺依然在传承。以1932年至1936年为计,紫砂从业人达600余人,成名且有传世作品的就有30人之多(据《中国紫砂茗壶珍赏》记载)。那时,可以说历史和现实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都来到了宜兴的紫砂界。
西方的炮舰、上海的发展,给宜兴带来了近代工商业的信息,具有西方色彩的陶业股份公司、商行,似雨后春笋。新兴的陶器产业虽属于中小型,但毕竟和往日的一家一户大不相同。他们以新生的力量和形象宣告文人不再是紫砂业的主导,企业、企业家才是紫砂市场的主人。
尤为可贵的是这些企业的老板,一举旗就抓到了企业发展的关节点:树形象、创品牌。在创品牌的过程中,虽然方式方法很多,但他们不谋而合地紧紧抓住两点:一是聘请名师制作名品,人才是资源,名品是旗帜;一是参加国际博览会夺取大奖,大奖是名品旗帜上辉映中外的明星。
于是,渐入佳境的宜兴紫砂业,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名店竞聘名家,名家争出佳作,佳作价位攀升。期间,如“葛德和陶器公司”“阳羡紫砂陶器店”“艺古斋”“利用陶器公司”“宜兴吴德胜陶器店”“上海铁画轩”“陈鼎和陶器厂”等脱颖而出。
这些名店还很有气度,为名家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求精否粗,这就刺激了紫砂艺人提高技艺,精心制作。
二、各家精心组织,选精品参大赛,大奖辉映中外。1913年宜兴利永陶业股份公司成立之后,就遇到了中国政府组团参加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而举办的“巴拿马国际赛会”。这次比赛中,范大生、程寿珍的作品为中国、为紫砂在世界上夺得“第一金”。
三、突破传统模式,学校设陶艺课,企业办职业班。1916年,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长童斐,聘请范大生到学校做陶业教师。1921年利永陶器股份公司创办了“利永陶艺传习所”,招收了20名艺徒,为紫砂业培养了冯桂林、叶德喜、郭其林、朱全寿、储铭(顾景舟师父)等一批紫砂俊才。
当年的实践都成了如今的优秀经验,从前都是一师一徒或一师几徒,甚至是家族氏教育,如今企业办学、学校教育,教与学的互动之中,紫砂时代一步步迈向新的繁荣。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