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早已风烛残年的大清王朝,方才13岁的王寅春辗转拜入赵松亭门下,后被分到金阿寿手中学徒。回首往事,这算是王寅春人生中的第一遭历练。学徒生涯是艰苦难捱的,王寅春时刻记着父亲临行前的嘱咐:做好壶,做让人喜欢的壶。无论多么的辛苦,他都咬牙坚持了下去。然而,在那个年代,“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给所有的徒弟都留着一手。三年师满,王寅春却只会最普通的大路货。这样的水平显然不够留用,于是,赵松亭拿来赵乾泰所制的水平壶做样品,让他仿制——行,则留用;不行,便离开。
为了做好水平壶,王寅春光是学搓一只水平嘴,就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终于学会搓嘴,掌握了搓嘴的决窍。不到一个月,王寅春所仿制的水平壶得到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加紧技艺的纯熟和制壶速度的训练。连赵松亭亦连连夸奖“好小子,人粗手巧,留!”后来赵松亭还亲自给王寅春镌刻一枚制壶用印“阳羡惜陰室王”赠与王寅春,被王寅春当成至宝,凡做水平壶均用此章。王寅春学艺亦成佳话,上袁村八十岁以上老人至今仍津津乐道。
王寅春制小朱泥壶
贫而无谄,富而不骄
随着水平小壶的生意越做越顺手,王家的生活也逐步得到改善。此时,有日本客商向“吴德盛”陶器公司订制300只小花盆,定两月内交货。当时无人敢接,因为外商合同严格,逾期不仅要退货,而且要罚款。而王寅春为了能维持生活,明知难做还是硬着头皮接下这单生意。
这是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王寅春也因此渐渐富了起来。正所谓“贫而无谄,富而不骄。”王寅春从来不曾吝惜自己的钱财:碰着修桥铺路的事,他会出上一份钱;遇有逢年过节的慈善救济,他也会捐上一份。王寅春尽自己所能帮助乡亲,从来不求任何回报。
王寅春制 六方鼓腹壶
真才遇知音
1936年底,王寅春回宜兴烧茶壶时,偶然结识了著名金石书法家潘稚亮。潘稚亮看了他所制的壶,当下便认定为大家手笔,遂将其介绍给著名壶界收藏人士储南强。真才遇知音,储南强亦认为王寅春的技艺不可多得。潘稚亮还亲自为他镌刻了方章“王寅春”款一枚。王寅春得到“切玉圣手”潘稚亮的教诲,领受印款,爱如至宝,一直沿用至逝世为止都未换第二个章款。此后,王寅春仿制古董,均在盖内钤自己的印款“寅春”作标记,或在壶内口沿处盖“寅春”款。
王寅春·四方鼓腹
千磨万击还坚劲
抗战八年,全国人民都在苦难中艰苦挣扎,紫砂市场也得不到好转,相反由于战争的影响,还在不断衰退。然,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王寅春尽管生活困难却从未放弃过紫砂。为解决生计,他开始为蜀山“毛顺兴”、“徐福康”、“曹秀奇”等紫砂陶器店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不过,此时的王寅春尽管放低身价,做了许多中低档茶壶,却从未懈怠。价廉而质高,这便是盛誉一时的“寅春壶”。
王寅春·六方菱花
苦尽甘来
纵观五十年代中叶以前,王寅春基本都处于“七件事尚且艰难”的状态。而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硬是撑住了家中的一片天地。五十年中叶,王寅春参加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工厂技术辅导员,并成为政府聘请的“艺人”之一。早年的经历让他深知为人师表的重要,对待徒弟,他总是万分真诚,不作任何保留。从艺六十多年,他不仅创作了无数的精品,更是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王寅春亚明四方壶
而后1963年,他与亚明共同设计的“亚明方壶”充分发挥了他制作紫砂方器的技艺水平,润肌玉骨,稳重端庄,成为紫砂方器的经典之作。而之后的“高菊”更是为紫砂筋纹器增添了新的品种。
王寅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在紫砂方器和筋纹器领域勤奋创作,多产高质,独创自己鲜明的个性风格特点,成为紫砂筋纹器流派中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王寅春·玉笠壶
王寅春·碗灯
王寅春 弦纹壶
王寅春制菊瓣石瓢壶
王寅春款 仿古壶
王寅春制 任淦庭刻 汉君壶
王寅春制六瓣梅壶
为人忠厚,简朴而谦让,步履稳重。两手虽粗,但出格工整,虽不识字,但极有经营脑子。如今王寅春的作品多次承制国家率领人出国会晤的礼品,很多名作被中南海紫光阁和故宫博物院保藏。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