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对紫砂有所了解的朋友提起紫砂矿料都会知道,主要就是紫泥、段泥、红泥、绿泥等几大类,殊不知还有 白泥这一种,然白泥现在很少见到,所以也很少在市面上见到白泥紫砂壶。

黄龙山白泥
白泥属单纯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岩,以矿料颜色而命名。主要产于丁蜀镇濮东大潮山、白泥山和南山一带,黄龙山等地也有少量产出,白泥多用于制瓦罐、砂锅,而少用于制壶。
矿料外观呈淡青白、 灰白色致密块状,较软易碎,含有少量的白色 云母碎片。部分矿料有受夹层大红泥影响形成的浅红色状。

大潮山白泥
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一般,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00℃左右,收缩率3.5%左右。
烧成后呈白色调,胎质比较 坚结,表面平整 光润。经一定的高温呈淡青白色调。

清乾隆 徐苔邦选桐荫轩制
墨彩白泥蒲包口椭圆盆

清晚期 何心舟制徐三庚铭白泥椰瓢壶
白泥制壶,在清代的某一时期十分流行, 申锡, 邓奎等名家爱用此料,现存不少白泥壶历史名作。

清道光 朱石梅制白泥西厢记长方壶
中国嘉德2014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1,897,500
壶以精炼白泥制成,呈长方形,四角浑圆,上下起双弦纹,壶身平整。人物、景物刻画精到, 形态毕肖,尤以流、把、钮的处理, 别具匠心。壶口与盖面齐平,居中处贴塑一束灵芝,呈拱桥状, 韵味十足,壶流饰以数朵祥云,壶把为苍天老松,并伸展枝干松针,紧贴于壶身,将画幅带出壶外,具 立体效果。

清道咸 邵大亨 白泥梅桩壶
北京匡时2013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1,207,500
此器白泥胎,砂质绵密细腻,成色洁净素雅。造型扁圆,以梅树桩段为形,壶盖与身筒呈嵌盖式,严丝合缝。 壶身上一梅段自然弯曲成鋬,对侧一梅段笔直成流,并各自在底部生发小梅枝,枝上花开,或奔放,或含蓄,与壶盖之 梅花交相呼应,平添几许诗情画意。 身筒装饰以突出梅枝结疤,纹线贯穿其间,有 古意新生之美。睹物怀古, 追慕怀远,发思古之情。

明末清初 白泥圆菊壶
惜鱼拍卖2021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690,000
此壶作三弯式壶流,秀气流畅,有明代壶流遗韵,把柄圆浑有力。 壶肩鼓起下部收敛,肩部起弦,尤显精致秀雅。 壶身压线成筋纹,隐起犹似菊瓣,短颈坡盖,盖钮塑作台形宝珠状,菊瓣向下延伸,俯视层层相迭,犹如菊花盛放,极为美观。 壶底平整,内圈足修饰讲究,与同类菊瓣壶底部处理手法有别,另有一番韵味。此造型在菊瓣壶中较为别致,壶身略扁,整体协调优美,堪称 菊中花魁。

明末清初 白泥菊瓣壶
西泠印社2015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517,500
此件菊瓣壶轻盈、精致,大小适中,筋瓣分明,似菊蕾含苞待放,着实令人 爱不释手,是为明末清初紫砂壶的代表之作。传器中菊瓣壶多以 清中、 清晚为主,器形较之早期风格已有所改变。此般年份较早, 品相上佳的精工之器实不多见。从它身上我们不仅可以还原清早菊瓣佳器之风貌,还能以壶印证史载,了解当时紫砂工艺发展的进程与转变,皇家选器的审美取向等等,其价值及意义 不言而喻。

清道光 史宝丰制邓符生刻
世德堂款白泥四方合斗壶
西泠印社2020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483,000
此件四方合斗壶,白泥而作,呈茶黄色,砂质温润。壶身为合斗式,流短直而微翘,飞把,平盖桥钮。壶身铭文“ 黄山第亖”,“右录黄山灯文。符生”。再观此壶 符生摹黄山第亖灯铭文,极具 金石之气,其壶色古泽可鉴,流露汉器特有之 浑朴凝重气息,古韵盎然,应为符生亲自刻绘赏玩之器,极为 稀少,足堪珍重。

清代 “茂通”款白泥菱花壶
北京市古天一2013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287,500
这把壶整体造型优雅别致,精细规整,采用六瓣菱花式造型,菱花线条由盖、底中心向要腹线延伸,筋纹 规整严密,壶钮与盖、身、圈足相应成一朵朵盛开的 菱花,形象典雅出尘。阴、阳线条由盖中心向外延伸辐射,连贯而通畅,明确而清晰。整体造型曲线形态流畅,而又含有一种内在的膨胀力,它们既形成 对比,又相互 统一。

道光 申锡制瞿应绍铭白泥梅桩壶
中国嘉德2013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253,000
此梅桩壶以优质白泥搏制,砂质细密,色泽清雅。 壶身形似梅桩,饰以断枝瘿节。壶钮、壶嘴、壶把均以梅树老干新苞构成, 意趣盎然,壶身铭文:“烹茶待客至 得味有诗来 子冶”。壶把下有“ 申锡”小印,壶底钤“ 茶熟香温”四字篆书方印。

清早期 息如款白泥梨式壶
西泠印社2016年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253,000
此壶作矮梨式,取特殊白泥以“ 水簸法”澄练精制,复以窑火,胎体结晶细腻,似浆胎瓷质。 壶底以钢刀精刻“芸窓清午梦, 息如”六字,书法类 魏碑,结字严谨,刚劲俊秀,格调 高古,刀工不失笔意,为清早期难得之佳器。

清道光 申锡制子冶铭 白泥四方壶
北京匡时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交价:RMB 241,500
以白泥材质作方形壶,器型方正简洁,犴门四足。 圆口平盖,圆柱钮,四方形直流微弯,把呈曲线方折,使整器增添几分 灵动秀逸。壶身刻饰隶书“富贵吉祥,延年益寿盖”寓意 吉祥。把下钤篆书阳文“ 申锡”长方印。壶底钤篆书阳文“ 茶熟香温”。

清早期 白泥湘妃捆竹壶
西泠印社2016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RMB 149,500
此件紫砂壶以白泥制成,胎薄泥细,一丝一扣,处处精到。 壶身为一捆十枝 湘妃竹围绕,壶把、壶流及盖钮皆塑以 竹节之貌,其上点点红斑,浑若天成,自然逼真,生趣盎然。如此精湛之工艺,作者必定为一时 翘楚,实为难得的清初佳器。

清早期 鸣远款诗句白泥扁灯壶
可能许多人一眼看到白泥壶就喜欢上了,觉得它的色泽如月光般柔美,然而在如今,几乎很少有人用白泥制壶了,白泥 渐渐淡出紫砂舞台。究其原因,除了产量较少之外,主要是特性不如其他泥料,表层 不上釉的素胎白泥较难完全烧结,成品容易渗漏。因此不容易制作成表面不上釉的素胎紫砂茶壶,而多作为表面上釉的 日用陶和宜钧器底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这些 传奇的美丽,从这些匠心之作中感受先辈的 细作巧思。
声明:图文来源头条号“高冷的大师兄 ”,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