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明代紫砂壶的特点**
明代时,紫砂壶的造型主要呈现为方形、圆形和筋囊式,其线条简洁明快,壶体往往较大,整体给人平实而朴素之感。明代初期的紫砂壶大多是手工捏制而成,在壶内胎上常常能发现捏制过程中遗留的指纹痕迹。
到了晚明阶段,时大彬开创了木模制壶的方法。这一方法使得壶内壁不会再有指纹留存,不过却会留下竹刀刮削的痕迹。在这个时期,壶把与壶身、流出口与壶身的连接之处通常比较粗糙。有时为了对这些连接痕迹进行美化,会在上面添加柿蒂形状的泥片,这一做法成为了早期的装饰手法。
由于明代烧制紫砂壶时并非单独烧制,而是与其他器物同窑烧制,所以壶表面常常会有从窑瓮中飞溅到上面的釉液残留。部分紫砂壶受火的影响,表面会凸起气泡,致使表面不平整,而且壶内壁也可能存在厚薄不均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因为温度不够,砂壶也许不能完全烧结,从而胎质相对疏松。

**二、清代紫砂壶的特点**
清代初期,紫砂壶的造型以自然形状和几何形状为主。清代的紫砂壶多是采用泥片打制,然后再将泥片拼接起来的方式制作,所以壶的胎体厚薄相对较为均匀,制作工艺也比较精细。
清代早期的壶嘴往往为单孔设计,到了晚期则出现了多孔的壶嘴。在清代中期以前,壶大多是手工制作,直至清末才开始出现模具制作或者轮轧成型的工艺。
清代在泥料澄炼工艺方面总体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出现了更加细腻的紫砂泥料。清代中期制作的壶胎坚硬、质地细密,颜色温润;而到了晚期,虽然泥质仍然坚硬,但颜色不像中期时那般温润,反而更显干枯。另外,从泥色也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壶加以区分。

**三、底款特征鉴别**
明代早期的壶通常都没有款识,从时大彬起,壶底才开始有款识出现,大多为刻款形式。
到了清代,开始出现印款和刻款同时存在的情况,一直到嘉庆时期才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落款规则,也就是将铭文刻在壶身上,而在壶底印上款识。此外,曼生壶通常会有阿曼陀室的落款,并不见有陈曼生的款识,只有曼生棋奁壶上才会见到陈鸿寿的印款。

每一位制壶者的款印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如果对明清老壶感兴趣的话,了解不同制壶者在风格、工艺以及款印等方面的特征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对这些特征进行综合的考量,就能够更为容易地鉴别壶的真伪。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