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 塞尚
美 术
名 家
+

自画像对艺术家来说,是生命的救赎,也是痛苦的出口,是艺术家无心透露的心灵独白。古今中外,不少艺术家都留传下自己的自画像,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梵 高

梵高在艺术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通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梵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


梵高画像数量太多,给大家来个合集
▼

高 更

在后印象主义画家中,高更的绘画以其原始性与象征性的倾向,以及所谓“综合主义”的画风,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他这一幅自画像以自己的名作《黄色基督》为背景,身着深蓝色的衬衣,微微侧过脸,显得冷静而克制。

高更赠梵高的自画像
高更对自己的这幅画像十分自负,送给梵高时附有一封长信。高更在信中给这幅画起了一个名字《被抛弃的人》:“就像雨果的《悲惨世界》主人公冉阿让一样具有高尚的气质和善良的内心,脸上血管淌着热血,眼睛周围是融铁炉的色调,表现画家的内心炙热。眼睛和鼻子的画法像波斯地毯的图案,导向抽象的和象征的艺术。用小孩的色彩画成柔和的供少女房间中装饰的壁纸背景,这个冉阿让意志坚定,十分可爱,却遭受社会的迫害,被置身法律之外,难道他不也体现了当代印象派画家的形象吗?我画了他,并把他画成我的模样。我送给你的不仅是我的画像,而且是作为不幸的社会牺牲品的我们所有人的画像。”

梵高回赠高更的自画像
梵高选了一幅刚画好的自画像,用他自己的话说:“画在浅绿色背景上的灰色画像几乎没有色彩。” 梵高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可以把我送给高更的自画像与高更自画像比较一下。我在写给他的回信中说,如果允许我赞扬我的个性的话,那么我就当仁不让了,我努力在自画像里不仅画我自己,而且还画了所有印象派画家,我把自己画成一个和尚,永生佛的忠实崇拜者。当我把自己的构思与高更构思相比,我发现同样严肃,但较少绝望。”
达芬奇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启蒙大师之一,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其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无法一睹他的真容。作为世界艺术瑰宝,“莱昂纳多·达芬奇自画像”于2009年在意大利南部小镇被意外发现,并被鉴定为达芬奇自画像真迹。
伦勃朗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
马蒂斯

这是马蒂斯1906年的作品。那时,他37岁,被猛烈抨击同时也声名鹊起。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上色块斑驳,眼睛斜睨,透露着一股狂傲不羁的表情。
蒙克

蒙克的自闭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童年经历相关。他5岁时母亲死于肺结核,而父亲是个宗教狂,他最亲近的妹妹在15岁时也死去了。他的大量自画像正是对这种无力感的不断确认。甚至在蒙克最著名的画作《呐喊》中,那个痉挛扭曲的站在桥上号哭的形象也正是他自己。

蒙克 《呐喊》
蒙克的大多数自画像生前从未展出过。画像中的蒙克年轻、皮肤光滑、高高的颧骨,但是神情忧郁、孤独。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像蒙克般无情地剖析自己,探索灵魂深处的肮脏、阴暗。他通过自画像来审视自己的艺术家角色、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局外人地位,并在画中袒露自己关于存在的焦虑以及自己对生死、爱情、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和性的态度,故其作品风格有“心灵的现实主义”之称。


毕加索

毕加索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毕加索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在他去世前9个月完成的。在这幅蜡笔画中,他创造了一个令人畏惧的形象:一双似乎因惶恐而睁大的眼睛,紧闭的双唇,憔悴的脸庞衬着鲜明凸出的颧骨。这是毕加索对其内心的刻画,那是一个凝视着死亡深渊并带着悔恨思考自己生活的男人的形象。


毕加索自画像 1907年

毕加索自画像 1938年
莫奈

莫奈与自画像《手持调色盘的自画像》
莫奈一生中只画过两幅自画像,一件自画像收藏于日本东京Bridgestone艺术博物馆,而另外一件则是《手持调色盘的自画像》。在《手持调色盘的自画像》的画面里,艺术家右手拿着画板,左手拿着画笔,身着考究的姜黄色夹克……莫奈饶有兴致的把自己画成了一个时髦的绅士。

莫奈的另一幅自画像
雷诺阿

作为法国印象派先驱的雷诺阿,被誉为世界上最具人文气息的画家之一。雷诺阿一生平淡无奇,他一直都不富裕,甚至是贫困,病痛也时常折磨他,但他的作品却总是甜美温暖,他的自画像也不例外。
达利

达利是的西班牙著名艺术家,因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看完他的自画像,只想说,能有这种想象力的大概也就只有达利了吧。
博特罗

费尔南多·博特罗,世界艺术大师、哥伦比亚雕塑家和画家,他将“肥胖”作为艺术的突破口,他的作品中无论男女,都肥硕无比、丰臀厚体,线条圆润、色彩艳丽,看上去风趣滑稽、充满童趣,就连自己的自画像特难逃丰满体硕的命运。
徐悲鸿

这幅自画像是徐悲鸿早年留学西方学画时留下的。可以看出画家此时能年纪尚轻,脸上还透着稚气和天真,让人很难与之后那个一生风流,为抗战奔走全国的大师联系起来。

徐悲鸿自画像(炭精笔、纸本1925年)

齐白石

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张大千以画草虫花卉见长,他画的山水独具一格,人物也颇有自家特色,用笔简练,纵笔挥写,寥寥几笔,人物的神态便呼之欲出。白石翁把自己定型为白眉白须,不图形似而求神似,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境界,这也是一种“我写我心”。

张大千

张大千出身于书香门第,书法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而且50年代游历世界,享誉中外。他集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张大千最富于创造性的是人物画,而且他的人物画中,自画像这种题材非常特殊,不单单是数量多,有很多自画像是寓意深刻的绘画佳作。



潘玉良

潘玉良(1895-1977年),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潘女士为东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潘玉良1940年作于法国的一幅自画像(上图),被公认为其自画像中最美的一幅。我们了解了潘玉良的真实相貌,再来看她的自画像,就有更深层次地认识了,潘玉良在这幅画中的中式古典盘发和极具古典气质的中式绣花黑旗袍,极好地衬托出她内心的温柔婉约,画中潘玉良迷离的眼神又仿佛透出一丝忧伤。

自画像

红旗袍的自画像

潘玉良一幅露点的自画像 2005年香港佳士拍卖,创964万元记录
丰子恺

丰子恺承袭中国画的精髓,且受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印象极深,擅长以形写神。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这一幅自画像中,画家寥寥几笔,把自己的胡子画成了垂柳,饶有趣味。

丰子恺 1949年作
黄永玉

一张辨识度极高的大方脸,两个逗趣儿的招风耳,眯缝着眼,缺了门牙还笑开了花。两手往上举,穿着个白背心,露出圆滚滚的肚皮,两腿齐往前伸,地上放着一个大烟斗。旁边一书:九十啦!这便是老顽童黄永玉的90岁自画像,手舞足蹈的高兴劲儿简直就是个三岁小孩子!

- E N D-
第1624期 —— 艺术大师们的自画像,背后竟有这么多故事!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