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一名不随波逐流、不追风的有思想的书法家,当你准备为书法事业献身的时候,你可能比乞丐还要惨。
有的人说,当你字写好了,自然就能改善生活了,有人说,当你遇上“贵人”的时候,你也许一下子就起来了,还有人说,当你舍得往外送的时候,你的名气自然就起来了。现实中可能并不是你的字写得好与不好,而是你自身太顾惜“面子”,或者你过于清高,虽然字写得很好,却因没有身份难以被人认可;或者你的“贵人”就在你身边,你总是目中无人;或者你也很慷慨,总往外赠送你的“大作”,结果不是石沉大海就是你总把“垃圾”送给人。
其实上述观点看上去很有道理,好像各位读者找到了答案,不怪市场不认可你,只怪你不融入市场,你总认为这是一件很肮脏的交易。说的直白点就是世人骂你“不会做人”。然而,我们的结论如果真的是这样,恐怕我们的“书法瑰宝”难以传承。因为这并没有反映出书画市场的客观存在,而是腐败文化造成的“潜规则”。
何以如此呢?说说那些先富起来的书画家的“致富之道”吧。首先由于种种机缘和不同的出生背景使他们很快积攒了广泛的人脉,使自己很快通过书法这个载体进入大雅之堂。因为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官员,总能懂点书法,当然,绝大多数门外汉对于书法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字写得很漂亮”的层面上。毕竟书法审美是个技术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写字”。因为这些原因给市场造成了一个审美上的障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民间高手在信息泛滥的现代化时代还有被埋没人才的事实存在。
说了半天还没切入正题,那些先富起来的书画家的“致富之道”究竟如何呢,首先,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当今活跃在一线的书法家的作品并不在画廊里交易(即使委托画廊,也有绿色销售通道),而是处于地下交易平台,也就是说:通过社会交际的方式进行交易(这里还存在官商勾结的问题)。并不产生税收和个人所得税的问题,而且大多是现金交易,这既不是市场行为,更加有害于国家市场经济规律。从偷税漏税上来讲就是非法交易。
书法市场的灰色交易似乎成了反腐败的死角,他们收受润笔费似乎合情合理,属于合法收入,比如“书法”组织机构负责人。其次,大多数高价购买书法作品的客户用来送礼,于是,很多寒门书法学子开始为了“五斗米折腰”,开始低下高贵的头。在混得会员证后,将有机会进行私下交易平台。这不是危言耸听,他说:创新属于个人的事,从来没有听说过书法创新还需要“教”的。多数书法家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方向跟风学新派,使自己迅速融入“国标”标准,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这样做是在“求大同存小异”,请注意,艺术创作是绝对不能求大同存小异的,因为这样只能毁了书家的灵魂。
那些身价动辄几万元一平尺的书法家为何销路如此之好?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进入过市场,而是依赖人情网和权钱交易的传播,比如认识几位某某官员、企业家就够了,这使得书法家和官商在某种角度来说似乎成了鱼水关系。这种现象自古有之,毕竟商人能够提供艺术家物质基础,官员能够从中发现人才,推举新人,只是今天的这种行为变了味。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文化市场,尤其是书法市场,完全靠真正的市场行为来销售,恐怕会饿死一大半书法家。是中国人的审美素质能够发展到能够自发地掏钱买书法家的作品成为常态恐怕还需要漫长的培养期。当然,恐怕囊中羞涩,毕竟“书法”并不能填饱肚子。一些真正具备收藏级的书法家的身价往往十分高贵,不说几万一平尺的级别,就说一千一平尺到五千一平尺的水准,这个价格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但是就这个价格又有多少书法爱好者能够承受?那些富商又有多少是儒商、是爱好者?
因此,除去书法市场非理性购买行为,能够真正反映文化市场的理性消费水准的现实情况就是,我们的文化市场目前尚未形成以商养文的物质基础,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以文补商的过程可谓相当漫长,无论多少次书画家笔会也难见成效,且不说你当下的笔会活动鱼龙混杂,但书画家笔会的活动本身应该是没有问题,这个自古有之,但是笔会并不是面向市场的。基本上都是打着某某旗号,从类似以文补商的笔会形式来看,当今的书法家非常饥渴地需要企业家认可,然而,以文补商补了谁?值得商榷。
真正的文化下乡活动又有走秀的嫌疑,毕竟,文化下乡活动不是文化的施舍,应该是文化的“挑拨”。
不过,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不要小看农民不懂书法,不要小看市井布衣不爱书法,首先需要做的是迅速实现全民富裕才是能够进行有益的文化下乡活动,才能有效地举办书画笔会,才能够真正反映文化市场的繁荣,最终才能实现文化强国梦。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