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千百年的文物建筑焕发青春,在现代社会“活”起来?南京市推广“考古式修缮”,使历史文化信息得到原汁原味的呈现。近日,该市公布了一批文物建筑修缮的成功案例。
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佘村拥有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潘氏老宅。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遗产院的陈建刚带领团队,对老宅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改造。“修缮工作就像考古一样细致,比如小瓦是从扬州、泰州收集的,青石条是从山东采集的,旧木材是从苏州的木材市场淘回来的。”江苏江都古典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杨吉春表示,潘氏祠堂修缮预计7月底结束,将以承载明清文化的古建筑风貌面对公众。
位于秦淮区九条巷的曾公祠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由于墙体倾斜产生安全隐患,施工人员不得不拆卸近4000块砖细并一一予以编号;随后将牌楼向南倾斜的部分纠正好,再将砖细一一对号、归位、复原。历保集团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曾公祠修缮项目负责人王新军表示,曾公祠寝殿所有的木料都是在原有的结构上加工修缮,局部彩绘甚至专门请来山西的彩画老师动笔,其中不乏国家级的美术师。寝殿内的结构也完全还原了当年“外包筋”和“内包筋”结合的营造法式,未来曾公祠将会作为秦淮区教育史馆投入使用。
南京颐和路35号为原墨西哥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始建于1934年,目前已作为中国以色列南京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开放参观功能。修缮项目负责人、南京颐和历保公司副总肖业宁表示,他们请来同济大学常青院士团队,全程遵循“修旧如故”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真性。在不破坏建筑结构和可拆卸的前提下,增加了六芒星、九烛台等犹太文化元素装饰方案,实现了犹太文化和民国建筑历史风貌的有机结合。
(傅秋源 肖尔雅)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