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大盂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是迄今为止有铭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1951年,潘达于女士将家藏的大盂鼎和大克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59年,大盂鼎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在昨天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馆际合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宣布: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华诞献上的一份深情礼赞,两馆将共同促成大盂鼎、大克鼎先后在上博、国博联袂特展。现藏国博的大盂鼎即将启程返沪与大克鼎重聚上博,一同亮相6月18日在上博举办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
图说:展览海报 官方图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展览中的青铜鼎均源自上海博物馆1952年成立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将作为展览中最大的“明星”向观众展出。
大盂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0年),出土于清道光初年岐山县京当乡礼村的西沟岸。鼎高101.9、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是迄今出土的西周形制最大的青铜器。鼎的造型庄严雄浑、纹饰精美简朴。器内腹壁铸有长篇铭文19行、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封贵族盂的命令,讲述殷因纵酒而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在掌管军事、统治民众时要如其祖父一样尽忠尽职,其中记录了西周社会制度的祭祀、仪仗、车马、奴隶等许多内容,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图说:大盂鼎即将启程返沪 新民晚报记者 潘子璇 摄
大克鼎、大盂鼎于十九世纪先后出土后为潘家珍藏,历经战乱,世代守护。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双鼎无偿捐献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捐出“盂克”双鼎后的几年里,潘达于又数次捐出了家族中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
“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堪称中国文物天地最壮美、最瑰丽的诗篇之一,从文物的前世今生来看,它们的前世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那种灿烂辉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在青铜艺术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从晚清以来,收藏家的藏宝和护宝行为中,我们看到了收藏家发自内心的最深挚的爱国情怀,还有对文化传承的那种热忱,那种力量。”杨志刚表示。
他透露,为配合双鼎互展,上海博物馆还将于2021年7月中旬在上海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数十位国内学者围绕商周考古新发现、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开研讨。
“两大重器”重聚,也将擦出一系列文创的花火。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云介绍,大盂鼎、大克鼎作为两馆的馆藏重器,以及其所代表的青铜文化是文创开发的重点。双鼎合璧意义重大,给文创开发团队以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希望通过文创的手段,将这样一个历史长河中的短暂瞬间变为永恒,也让观众能在观展之后把“双鼎”带回家。(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潘子璇)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