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去残奥会场馆观赛的观众时常可以听到广播里这样介绍残奥会徽,北京2008年残奥会会徽以天、地、人和谐统一为主线,把中国的文字、书法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体现了“心智、身体、精神”和谐统一的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会徽的主体部分是由红、蓝、绿三色构成“之”字,用中国书法表现出一个运动的人形。 残奥会会徽已广为人知,但很少有人知道,设计者刘波曾书写八千个“之”寻灵感。残奥会期间,搜狐体育专访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杨书记向大家揭秘残奥会徽背后的故事。
残奥会徽和奥运会徽相得益彰
在接到奥组委邀请设计残奥会会徽后,刘波就在考虑,如何将中国文化和残奥会会徽结合起来。刘教授从小喜爱书法,便想到用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来体现残奥精神。奥运会徽是中国印,残奥会徽是中国书法,两者相得益彰。
为什么会选择“之”字作为会徽载体呢?说到“之”,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里二十个“之”字无一相同。“之”字是中国古文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字,也是注解最多,历代书法家书写最多。并且,用一个字来表现残疾人精神,“之”字所具有的运动感是最好的体现,让设计者能够不断挖掘他的潜力。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之”字,刘波自己书写了八千个“之”,终于将残奥会天地人的理念和中国书法完美结合。
300多学生参与奥运设计
早在2003年,中央美院经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组委同意,成立了奥运艺术研究中心。这是全国唯一的为北京奥运直接服务的艺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是继悉尼、雅典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奥运艺术研究机构。但是与众不同的是,前两个奥运艺术研究机构都是由设计公司承办,北京奥运艺术研究中心则是首次设在高等学校中的非商业性、非盈利性的奥运艺术研究机构。中心的成员由设计学院的老师和研究生、本科生组成。
几年来,先后有300多名学生参与了研究中心的设计项目。这中间有大家所熟悉的奥运和残奥火炬传递沿线景观设计,有奥运、残奥门票及注册卡,有奥运地铁设计,奥运和残奥奖牌设计等等。艺术中心的成果得到各界称赞,国际最具权威的平面设计专业机构 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大卫·伯曼在参观了奥运艺术研究中心以后激动地来函称:“ 2008北京奥运会的视觉传达设计由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的一组设计学生和老师来完成。我很幸运地受邀观看了一些设计,这些作品完全让我以为是在洛杉矶的一家顶级设计事务所完成的,产品和过程都是如此。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标识掌握在一群卓越人士手上,于是我集中思考他们的教育体系的优点”。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