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于右任先生诞辰127周年,2006年4月11日至4月25日,由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陕西省文物总店联合举办的于右任先生书法藏品展在西安隆重举行。展览共展出两家主办单位珍藏的于右任先生手迹、国内书画名家纪念于右任先生的作品170余幅,其中不乏首次公开展示的艺术精品,在古都艺术界、收藏界产生了强烈震撼。本刊特别邀请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李炳武教授撰文评介该馆收藏的于右任先生的部分书画作品,以飨读者。
于右任,原名伯循,以字行,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1879年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64年病逝于台湾。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曾在上海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民吁日报》,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国民政府常委、军委会常委、审计院院长,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于先生不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大师。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篇章。而尤为世人所推崇、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的书法艺术。在于先生故乡的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就珍藏着由其秘书李祥麟收藏并捐赠的于先生书画佳作38幅。这些丰富的书画藏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珍贵的收藏价值
馆藏于先生的诗书画作,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这些藏品的来历,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国民政府撤离大陆之际,于先生带着一车多年收藏和创作的珍宝佳作准备乘机飞往台湾,而当局规定每人只能携带两只箱子。登机前,随从上前交涉,机场工作人员回答:“人都运不完,还管什么书画!”于先生无奈只好忍痛将大量的珍贵藏品交由他的秘书李祥麟保管。之后,李祥麟将其用一辆汽车装运,行至洛阳,因道路不畅,又改换两架牛车辗转运回陕西,分藏于亲朋好友家中。解放后,李先生把这些珍品以及他自己在于先生身边工作时收集到的名人字画中的大部分捐赠给了陕西省文史研究馆,以供后辈学习研究,并传之于世。这批珍品中有珍贵金石拓片1000余幅,有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众多大家的作品,还有于先生的书画作品38幅。另外,还有不少于先生题识作跋的其他书画名家的作品。值得重视的是这38幅作品为于先生自己创作并保存,极为珍贵。世人皆知于先生工楷书、行书和草书,而馆藏中却发现了目前大陆仅见的一副篆书对联:“文文武武其初吉,子子孙孙永宝之” (图1),以及目前大陆仅见的一幅画作,画面上为一写意人物,笔简意繁,饶有情趣,题名《老进士》(图2)。这两幅作品当属先生偶然为之,自知非己所长,不肯示人,却被其秘书李祥麟保存下来,弥足珍贵。此外还有目前大陆仅见的一副丈二对开的行楷五言巨联:“和风飞清响,好鸟鸣高枝”(图3),写得正气淋漓、潇洒不凡,雄浑奇伟、开张健拔,表现了一种大丈夫气概,如堂堂之鼓、正正之旗。
重要的史料价值
于先生的这些作品多为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所作,是一幅幅旧中国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于先生早年为革命奔走呼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但他一直眷恋和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1929年,陕西灾荒严重,逃荒者卖儿鬻女时有所见,老墓新坟被饥民挖掘者时有所闻,甚至有被自己的子孙发掘者。养育于先生成人的伯母房太夫人之墓亦被发掘,先生闻知,除伤心外,亦无办法,并来电叮咛不要追究。后来归里扫墓时,写了《归乡省墓》诗六首,其中第五首为(图4):
先母赵太夫人
水环三面白公渠,垂老重来省故居。
犹记阿娘哭阿母,报儿今岁读何书。
先伯母房太夫人
发冢原情亦可怜,报恩无计慰黄泉。
关西赤地人相食,白首孤儿哭墓年。
先严新三公
伤心党祸走西南,茧足千山带病还。
难忘床前挥涕语,盼儿星夜出潼关。
发愤求师习贾余,东关始赁一椽居。
严冬漏尽经难熟,父子高声替背书。
手写遗书何处寻,每翻迁史泪沾襟。
微风吹动坟前草,犹是麻衣殉葬心。
这些诗作记述了先生1929年回故乡时的所见所思,深刻反映了其爱乡思亲之情,以及民国18年陕西的严重灾情和民国政府的孱弱无能给人民所带来的沉重苦难。
1928年1月,于右任、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一起到紫金山拜谒正在建造中的中山陵。何香凝(廖仲恺夫人)是人们崇敬的革命家和画家,经亨颐是廖承志夫人经普椿的父亲,一生高风亮节,诗书画印的造诣极高;陈树人则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谒陵后,他们四人合作了一幅《岁寒三友图》(图5),何香凝画古梅,经亨颐作翠竹,陈树人绘奇松,然后由于右任在上面题诗二首,其一:“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雪启蛰,画图留作后人看。”其二:“松奇梅古竹潇洒,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诗中的“经酒陈诗廖哭声”一句,于氏曾经有过注解:“经先生豪于饮,廖夫人以仲恺先生殉国所为诗直皆血泪。陈先生诗名‘寒绿吟草’。”
1932年“一·二八”之后,何香凝约当年合作《岁寒三友图》的老朋友,组成了“寒之友”社,他们用写字作画来排遣胸中愤慨。到了1936年,国运之危,殆如累卵。于右任与何香凝、陈树人、经亨颐又重新合作了《岁寒三友图》20幅,何、陈、经分画竹松梅,于右任仍旧题写1928年作的那两首诗,件件都有特色。1936年11月,何香凝在南京主办书画义卖展览时,这批《岁寒三友图》被很多人争相购买。冯玉祥、马超俊、杨杰、梁寒操、李宗狱等人各买了一幅,钱大钧的夫人买了两幅。义卖得款,连同书画展览的其他100多件作品的润笔所得,何香凝全部捐赠给奋战在冰天雪地里的抗日义勇军将士。
1949年于先生到了台湾,但他对大陆、故乡、亲人、旧友无时不在思念之中,对中山陵也从未忘怀。这批《岁寒三友图》有一幅流落到台湾画市上,他的一位朋友买了回去。于氏重睹当年和老友合作的字画,不由感慨万端,联想当年“寒之友”社的经亨颐、陈树人早逝,更潸然泪下,于是提笔在画上补写了一“时”字,增题了两首诗:“三十年来补一字,完成题画岁寒诗。相逢回念寒三友,泉下经陈知不知?”“破碎山河期再造,凋零师友记同游。中山陵树年年老,扫墓于郎已白头。”一时盛传海内外。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进而蚕食华北,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愤作《忧患》(图6),画面上横立一匹孤马,回首顾盼,神态忧郁,表现了他离京南下时的忧愤之情。于先生见后为其题诗曰:“骏马如青年,飒爽腾奇气;何以策长途,伏枥有老骥。”借以勉人勉己,一扫悲观之情绪,鼓励大家要看到光明、要有必胜之信心,要担当历史的责任。而于先生所书的《总理遗嘱》(图7),则表达了其对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的忠诚,以及对改变民族命运的强烈愿望。
陕西省文史研究馆所藏于书作品中还为我们保存了于先生的不少被遗忘了的诗作,如他在为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弘撰的书法作品题识时写下的两首诗:“访旧频阳军砦日,论文华夏待庵时。神明佳世墨缘在,雾结烟霏系所思。”“金石论交事久微,顾庐莫访野花飞。与君曾有游山约,玉女峰头看落晖。”这些诗作在诸家于右任诗词选集中都未能载入。
极高的艺术价值
馆藏于先生的书法佳作,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于先生早年书从赵孟H,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础上将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首创“标准草书”。他的行楷,气势雄伟,笔力遒劲,举重若轻,将北碑的横势运动与传统帖学的纵势运动,巧妙地水乳交融为一体,堪称中国“旷代草圣”。馆藏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图8)写于民国10年,是为蒋介石母亲撰写的碑文。这件作品浑厚朴拙,由作品可看到他的汉魏法度已有了扎实功底。以魏碑的紧密,融合隶书的扁平,形成了亦汉亦魏的造型;至于笔法更出新意,是以隶法写楷意,楷法写隶意,形成亦隶亦楷的线质,为其行楷中的精品。到了中晚年,于先生的草书更是进入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线条更加凝练浑厚,刚柔互济,使转自如,出入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体势纵逸,古朴典雅,拙巧相生,任其自然流露,犹如“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图9),还有《出关》(图10)和《为协和兄云南起义纪念日近作》(图11)等,随意挥洒,皆成佳构,给人以拙朴险奇、仪态万千之感,艺术魅力美不胜收。
于右任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坚信“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渴望着建功立业、为万世开太平。一般人“立德、立功、立言”三者有其一,即可不朽,而于先生则兼而有之,其累累业绩,令人仰之弥高、叹为观止。他既是记者、诗人和书法家,又是一位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生力主祖国和平统一,爱国赤诚历历可鉴。在晚年他写了不少怀念家乡和大陆的诗,流露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1962年1月24日,于先生作了著名的哀歌《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望(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其乡思之苦,溢于言表,成为千古绝唱。
原载《收藏》2006年第06期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