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希望保护原中央美院美术馆 著名画家、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委员,日前向十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保护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提案。
靳尚谊委员在提案中介绍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校尉胡同5号的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开济先生设计,于1953年建成。该馆曾用作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办公地点,也曾经替代过国家美术馆的功能,几十年来举办过无数次国内外的美术展览,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这座极具民族特色的美术馆,在2007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但是,该馆址目前已被有关单位规划为绿地,面临即将被拆除的命运。
靳尚谊委员认为,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见证,它本身也是一个优秀的建筑艺术作品,该馆所在的王府井地区,是北京著名的商业区,这一区域不仅需要经济繁荣,也需要文化氛围,保留该馆建筑必将提升该地区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品位。靳尚谊委员还认为,文化界尤其是美术界对该馆都有浓厚的感情,也都非常关注该馆的动向。靳尚谊委员由衷地希望,有关部门能从保护北京地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角度,重视这一问题,使该建筑切实得到保护,免遭拆除厄运。
龙瑞: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水准
作为老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这些年来一直为传承文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鼓与呼,今年他又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应有明确的文化战略、实施计划与框架性结构。打造有明确价值导向和审美形态的国家文化形象,做到具体化、形象化、典型化、统筹化。
他认为,文化的发展如果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就可能会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瓶颈。但同时,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当前的文化工作中,不缺乏指导方针和纲领性口号,关键是要把这些口号落在实处,体现在文化发展各项具体工作中,特别是与文艺发展规律相一致。比如先进文化的理念需要有核心价值观来支撑,但是反映在具体艺术门类中,有哪些是代表性的面貌?如果典型形态还没有明确呈现,则需要对具体的艺术门类进行梳理、规划,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再比如文化输出,怎么走出去,哪些需要走出去?决不能不加筛选地一窝蜂。对外文化输出需要明确的规划、具体的统筹,集中推介那些带有典型民族文化特征、体现时代价值观的艺术形式,并做出影响力。
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争论已持续百余年,文化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正确认识传统,正确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用简单化、庸俗化的实用主义态度误读传统,某些地方借传统的名义打造文化城,大行形式主义之风,而对传统文化中真正富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内容却避而不谈。事实上,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加强很多方面的工作,比如深入的学理性研究,但绝不能作秀。
他表示,我国文化事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文化工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传统文化做新的审视,更需要高素质的理论队伍、高起点的国家课题和国家财力的投入支持。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链上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从主流文化的角度建构文化市场,更要吸取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他还特别呼吁广大艺术工作者在承担继承传统、开拓创新重任时,加强团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许钦松:重提美育 提升公众审美能力
因为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2.48米×4.98米的山水画巨作《南粤春晓》,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此番被称为明星委员,被拉着纷纷合影。“作为新委员,我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政协工作的特点,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他谦虚地说。
他在提案中表达了“加强美育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观点。知识水平、健康的身体素质、审美能力作为公民综合素质的三大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很多时候,审美能力被淡忘了,有文化有知识不一定有审美能力。但审美的重要性在于它会直接影响公民的素质。穿着打扮上不伦不类、家居装修上低俗化……现实生活的不少情况表明,有知识的人审美能力低下比比皆是,大众审美能力亟须提高。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必定是一个有审美情趣的人,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着真善美品格修养的人。
他提出,要提高美育水平,除了在加强教育外,更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推动。如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政策应扶持私人美术馆、博物馆的建设,关注社区文化建设,营造培育审美的环境、文化生态等等。“美术教育与美育教育是不同的,后者更注重创新及创意思维的内容。”他强调说。
朱乐耕:提倡自主创新和中国价值观
“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中国,首先也在关注中国的文化。中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向世界表述自己的文化,推出中国文化的价值。”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陶艺研究中心主任朱乐耕提交了《关于提倡艺术自主创新,推出中国价值观的提案》。
欧美等国向世界推出自己产品的同时也推出其价值观,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日本输出汽车、电器等的同时也推出日本插花、动漫产品、服装设计;韩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之时,其保健、食品、影视、游戏也伴随着饮食文化“韩流”而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品牌,是民族价值观的象征。
“我们也有一些展览、演出在国外举办,但有些效果不是很好。纯粹的传统离时代太远,难以引以共鸣;完全西化的东西缺乏中华文化的原创性,也得不到关注。”他认为,要把“中国制造”转化成“中国创造”,需要增加中国文化的含量,提倡艺术的自主创新。
他为此提出了四点建议: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将传统汇入现代,成为新的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这个时代艺术自主创新的一部分才会有价值;在提倡艺术自主创新的同时,要求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心,考虑国家利益、考虑全体人类的利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促进在创新基础上表现中国价值观的作品产生;向国际重要城市推出优秀的中国现代艺术作品。
施大畏:把上展中心改成大艺术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提交了《关于将上海展览中心改造成上海大艺术馆的提案》。他说:“我和冯远、冯骥才、王安忆、韩美林、靳尚谊、尼玛泽仁等文艺界委员谈过这个提案,他们都很赞同。”
施大畏说,上海美术创作有很好的基础,但现在缺少现代化展示的大平台,这成了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一个瓶颈。经过与纽约、巴黎等一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比较,他认为把上海展览中心改造成上海大艺术馆是可行的。在年初上海“两会”上,他就提出过这个设想。“目前,上海展览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重大政治会议提供场所。但世博会前后上海将新建大型会议中心,上海展览中心现有的主要功能可能转移。把上海展览中心改造成大艺术馆,我认为是有现实基础的。”
曾成钢:建议筹备国家雕塑艺术博物馆
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雕塑家曾成钢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起来——关于在首都筹备建立中国国家雕塑艺术博物馆的提案》中写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但如何常年展示这一文明成果,一直以来是个问题。在中国,至今没有一座国家级的专业雕塑艺术博物馆,这与中国当前的国际形象、大国地位和悠久的文明是不相称的。
曾成钢委员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能在他们的展览场馆中看到这个国家完整的历史、文化,以及值得骄傲的历代文明成果。在世界的许多城市,尤其在首都,人们不仅在其博物馆,更是在其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象征其辉煌历史的各种精美的雕塑。这一切都体现了这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在这方面远远落后。藏品原件多在仓库里,难得有机构收藏也是不成系统的,更不用说常年可见“完整的历史文化”了。在这方面更大的问题是,因为各省(区、市)的石窟雕塑品极多,大的石窟群的雕塑数以万计,许多省(区、市)的博物馆仓库内堆积的雕塑精品数量也极大。一些长期在外经受风化的艺术精品,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一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珍品主要是陵墓雕刻和宗教石窟,它们绝大部分都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观摩困难。我国的历史雕塑作品,现在凡是让人能见到的,几乎都是碎散的当地陈列,展示也不十分理想。使这门艺术的历史承载变得十分薄弱。
曾成钢建议国家在首都北京建立“中国国家雕塑艺术博物馆”。这个名称与前辈所提的略有不同,把“古代雕刻”改为“国家雕塑”,目的在于建馆的定位不仅局限于古代石刻,而能使近现当代的优秀雕塑得到收藏和展示,这样有利于中国雕塑艺术的历代脉络。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