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式现场
4月29日,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该展聚焦城市主题,以都市建筑景观为主要题材,尤其关注以笔墨绘写上海城市景观。此次展览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师生长期以来开展“城市山水”创作探索的一次阶段性汇报,共展出学院35位师生的城市山水作品70余件,涵盖当代建设成就和城市景观、红色遗迹、一江一河、工业遗存、名人故居等题材。

展览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上海大学副校长张建华,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先后致辞,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主持开幕式。
曾成刚表示:“‘城市’是中国画进入当代必须面对的命题,不仅指题材,更有语言、形式和观念等,这是一个可持续、深挖掘的课题。”他谈道,2021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中华艺术宫首次承办了“城市·山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创作和教学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2023年以“笔墨构城”为名,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2024年首站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二站,作品有三成为新作,这体现了学院师生对这一论题的不断思考。

展览现场
在吴为山看来,“笔墨构城”这一主题,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次深刻探索,更是对当代城市文化的一次创新性表达。当笔墨与城市相遇,便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这里有冲突,更有机遇。
王平表示,“笔墨构城”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研究展,其意义在于它从三个维度推动了我们对城市山水的探索:一是在方法论层面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山水画的美学评价体系,二是在技法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水墨转化为新的视觉语汇和语法,三是在哲学层面上让我们看到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建构当代人文精神方面的努力。

展览现场
张建华表示,希望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师生的探索能为我们如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样本和案例,并依托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创作出更多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好作品,同时也重新塑造我们自己,塑造出新时代中国画的新面貌。
冯远表示,“如果传统山水画是营造自然景观,那么城市山水描绘的则是人造景观。我把它理解为高楼大厦是山,川流不息的街道、流经城市的河流是水,人类居住于自己营造的城市花园之中。如何体现现代意境,以及现代人文的关怀和现代城市山水的精神,这成为当代中国画家必须努力思考的论题。”

展览现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表示:“上海这座城市给中国提供了高度都市化的景观,此次展览作品体现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美术教育基地的最新探索成果,展示了上海城市新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感。”
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王牧羽表示:“当一个城市以某种形式活跃在、复现在甚至停留在艺术家的作品当中,在凝固的同时,它可能真的活了过来。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上海的艺术家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发自内心的热爱。”

展览现场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当日,还举办了研讨会,唐勇力、徐虹、郑工、殷双喜、丁宁、毛时安、吴端涛、朱剑、邵晓峰、于洋、李传真、裔萼、陈浩、廖秦、党震、倪巍、毛冬华等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山水”概念的界定与辨析、现当代“城市山水”的发展进程与脉络、“城市山水”与“都市水墨”、城市图像与山水精神、“城市山水”介入主题性创作的可能性及山水画的现实主义表达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研讨会由尚辉主持。
据悉,展览持续至5月7日。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陈家泠 《贵美静安》 纸本 196cm×480cm 2020年

王孟奇 《物换星移》 纸本 138cm×204cm 2025年

陆志⽂《⻩宾虹旧居》纸本设⾊ 53cm×63cm 2006年

冯远 《印象海上》 纸本 75cm×268cm 2020年

黄阿忠 《故乡·申城》 纸本 80cm×200cm 2024年

乐震文 《南浦大桥》 纸本 63cm×114cm 2018年

苗彤《上⼤红楼》 岩彩 138cm×69cm 2025年

⽩璎 《欣欣向荣》 纸本⽔墨 137cm×68cm 2017年

毛冬华 《新渔阳里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地》 纸本 236cm×180cm 2025年

田佳佳 《外滩源 苏河长》 纸本 230cm×240cm 2024年

周隽 《上海屋檐下》 纸本 152cm×200cm 2021年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