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在陶艺师金陶位于崆峒区东湖附近的“尘拙陶舍”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金陶占了半面墙的陶艺作品,罐、壶、瓶,杯。有的是素陶,只有米色泥土和褐色花纹的交杂;有的是釉陶,古拙的釉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有的是紫砂,呈现出古铜、淡墨的色泽,有种不事张扬、洁净凝练、内敛朴素的特色,一如金陶本人。
正在制作陶艺的金陶。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和泥土打交道,觉得这样才踏实。”金陶说。金陶是崆峒区人,出生于安口镇,那个以陶器闻名于世的地方,当地的泥土就是上好的陶土。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人也因为这些泥土练就了一手好的制陶手艺。从他记事起,他就感觉到陶器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吃饭用陶碗,洗手用陶壶,盛水用陶缸,洗衣用陶盆,连院墙也是陶器垒起的。爷爷是位手艺人,家里没钱花的时候,爷爷便会捏一些陶人儿,到集市里换钱。他特别喜欢这些陶器玩偶。把玩着把玩着,自己也动手捏了起来。这一捏就是一生。
20多岁时,金陶感觉这个世界都在跟他作对。工作刚熟悉,就要买断工龄回家;经营的饭馆刚有点起色,就面临拆迁的命运。每天忙完生计,回到家,他就用红胶泥做陶罐,用手倾诉他的忧伤,赋予它们灵魂,在那些美丽静谧的时刻,他全然忘记了尘世的纷扰和残酷。这是一个人的朝圣之旅。金陶沿袭着古老原始的制作方式,采选安口窑当地优质陶土,碾粉、和泥、陈腐后,上辘轳转坯成型,再以削、刮、刻修整完善,手工捏塑,然后晾干,进陶炉窑通过10余个小时烧制,达到1200度的温度,又经数天的凉窑散热后出窑方成。陶器的生产周期,从采矿土到烧制成陶器短则一月,长则数月,才成为一件件精美的陶器。陶器的烧制是个技术活,很多次,金陶烧制的陶罐整窑整窑的报废。
“陶艺最讲究制作工艺,这其中,烧制最看功力,俗称看火候,是最重要的一步。许多传世的陶瓷艺术品就在于烧得好。艺术家成就再高,放在窑里烧不好一样成不了佳作。”2009年,金陶拜庆阳宁县的陶艺大师李五奎为师,学习专业的制陶、烧陶的手艺。这一学就是三年,金陶默默坚持着,不断对自己的技艺锤炼、再锤炼。
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在他的手中,泥土的韧性、釉料的流动、窑火的张力逐渐变得乖巧听话、得心应手。随着作品的日渐成熟,他有信心把它带到市场上接受“检阅”了。几年前,逛过平凉动物交易市场的人都见过,一个戴着眼镜、不爱说话的年轻人,眼前摆满了一件件构思独特、手法细腻、作工精湛的陶艺。等待懂它们的人把它们带走。
烧制陶艺是否成功,原材料是关键。金陶在安口探访时,惊喜地发现这里有大量的紫砂土,且品相极佳,有良好的可塑性,是作茶壶的优质原料。和泥、拍泥片、将泥片围成桶状、拍打成型、安装壶把和壶嘴、修整、晾干、入窑烧制……紫砂壶的制作工序复杂,制作起来绝对是一件辛苦的工作,金陶忘我地投入其中。烧制过程中,金陶发现,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暗肝色、赭石色、朱砂色、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砂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出古铜、淡墨等色泽。
金陶将精力和成本用在了一次次实验当中,1000度,1100度,1200度,直到满意。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每一次开窑的那一瞬间,他会觉得无比激动,“我认真做了,就会有一种盼望和期待。”
金陶说,一把温润的好壶来之不易,惟有精益求精才能保证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在修整的过程中,匠人要将自己的技艺发挥到极致。
不刻意而为,不过分设计,顺从材质本真,金陶对陶艺有自己的专注坚持。时间流逝,沉淀下来的技艺更为娴熟。从去年十月开始,金陶利用“快手”直播平台,宣传自己的紫砂壶作品,吸引了不少购买者,为他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也让他更有信心将陶艺事业进行到底。
金陶还尝试用陶瓷和绘画相结合的办法制作艺术品。“我们曾在瓷盘上让画家绘上平凉的山水,非常有诗意,有艺术效果。跨界融合,这也是今后我要发展的方向。”
让安口镇熄灭的窑火重新燃起是金陶的理想。金陶曾在新世纪商厦陶艺区以及平凉一些学校教授过陶艺,他感慨于一些孩子的天份和灵性。“有些孩子对做陶艺有着天然的敏感和艺术洞察力,现在平凉的陶艺人才后继乏人,我希望能为平凉培养出更多的陶艺人才,把陶艺事业传承下去,让陶瓷文化在‘陇上瓷都’光荣地延续下去。”金陶还补充道:“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残疾人,也可以学习陶艺,以此做为谋生手段。欢迎喜欢陶艺的陶友来我的工作室学习陶艺制作。”
金陶说,虽然时代发展了,很多科技手段在兴起,但艺术强调感性的力量,让机器人做陶器,画画,很难“复制”出艺术家的那份感情,传统工艺永远都不会过时,而会越来越稀缺,这就是陶艺文化依然会葆有生命力原因。
记者手记:
一把好壶,需要匠人年深日久的磨砺,这份执著与耐性在当今社会弥足珍贵。什么是匠人匠心,真正的“匠心”,便体现在匠人一生的追求之中。金陶就是如此,专注于一件事,为并之一生契而不舍地追寻,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当然,面对现代人日异变化的审美需求,仅仅埋头在悠久的历史背景、灿烂的非遗文化中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的市场,要求陶瓷创作艺人去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满足现代人物质文化的需要,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能更好地发展。跨界,是当下最流行的语汇之一。当代陶艺,这一脱胎于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瓶罐盏壶为基本形态的传统陶艺,若想达到艺术之巅,若想被更多的人钟爱,则必须包罗万象、融入其他门类的艺术语汇与思考。比如金陶尝试的用陶瓷与本土画家陶诡绘画相结合的方式,使工艺品更具有美学价值,也因此有了更高的附加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让陶艺师继续创新,不断挑战陶艺的边界,让陶艺作品走出厅室、现身于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中,进驻公共艺术领域,成为景观设计、建筑空间布局的一抹灵动的色彩。在这一点上,与我们毗邻的西安迈出了较为成功的一步。将陶艺作品放置在旅游区,拉近了人与作品的距离,营造出充满人性和艺术性的氛围,完成观者与创作者的灵魂碰撞和心灵交流,值得借鉴。
在电子时代的影响下、当代艺术多元化的带动下,希望平凉陶艺家们不断探索,多角度、多语汇,奏出新时代“陇上瓷都”的陶艺交响曲。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