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标准器至关重要。常见有藏友点评这个,点评那个。一看其点评言论就知道没有入门。元代的东西说成明代,明代的器物说是宋代。其实无他,没见过信口开河而已。
瓷器收藏都说水深。其实不是水深淹死人,而是收藏者不愿意进行专业游泳训练。这游泳本就不是人类所长,再不进行专业训练就下水,还下深水,不淹死几个人才怪。
所谓标准器,对于瓷器文物鉴定至关重要。对于真正的大行高手而言,我只需要给他看几张文物图片,不需要说太多,他就能看懂我想说的话。只是这个标准器太难得,如果不能找到真正的标准器,再加上网络遍布谎言,搞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来,那就自然而然会错得离谱了。
玩古董的错了,是要付出代价的。或许你收到一件两件伪品可以忽悠出去给下家,长期都是伪品,你的人品就会受到质疑了,时间久了就很难在这个圈子里待下去。
作为标准器文物的器物首先要是真品。但仅仅是真品是不行的。比如宣德青花瓷器,如果想找一件标准器文物,那么必须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属于正品而不是残次品。残次品不能代表宣德瓷器。二是必须是苏麻离青彩绘,而不是国产青料或者混合青料(后者不是宣青主流),三是必须有橘皮纹,不带橘皮纹的毕竟是少数。四是必须有款识(分清永乐还是宣德)。五是器型必须多见而不是孤品。六是必须颜色白闪青,而不是纯白(纯白的也有,不能作为标准器)。
目前坊间对于元青花和明初15世纪早期青花瓷文物,就卡在苏麻离青的辨识上。说来说去那么几句话,为什么说不清楚呢?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在元到明早期瓷器辨识上,到底哪一件东西可以称为标准器文物尚无定论。以至正型元青花为例,笔者研究在短短20年时间里,至正型元青花就经过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元青花瓷器有不同特征。所以用某一件瓷器特征来否定其他瓷器就不太妥当了。
今天这件文物,是极为罕见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隆庆官窑回青的标准器。明隆庆一朝只有六年,瓷器烧制的比较少。隆庆瓷器有个特点,很奇怪,就是款识都用造,而少用制字,不知道为什么皇帝要独出心裁搞个大明隆庆年造,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是皇帝钦定,下面的瓷工给他几个胆子也是不敢这么做的。
隆庆一朝的青花瓷文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基本上都用回青这种名贵色料。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裆镇云南时得之。其价初倍黄金。这是史料记载,但事实上正德瓷器绝大多数都是平等青和石子青的发色,极难见到回青发色。嘉靖时期,则回青,石子青,平等青都用,真正使用回青的嘉靖瓷器也不太多见(主要是图片太差,根本无法入眼,会看坏大家的眼睛)。所以故宫这件提梁壶文物可谓回青的标准器,但器型却是比较罕见的,属于孤例。
回青其实是一种含氧化钴极高的矿物,同时和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相比,氧化铁的含量低,氧化锰含量也比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高,所以呈色蓝中泛紫,却没有苏青那种深入胎骨的铁锈斑,也不会呈现苏青那种黑灰色调。极类似民国时期洋蓝的发色,却浓艳深翠,绝无洋蓝那种轻浮飘荡的感觉。回青必须和石子青混用,分为上青,中青,下青。纯用回青会因为氧化钴含量过高而色散而不收。也就是过于晕散,看不清纹饰了。
明代王宗沐《江西大志》记载:“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真青混在坯上,如灰色;石青多,则黑。”由此可见当时的上等料是用回青十份配比石子青一份而成。而中等青料则回青只占40%,下等料回青只占10%。
回青也仅在嘉靖隆庆和万历早期使用,万历中期以后,因为万历怠政,朝廷的事尚且不管,更不会管到景德镇御窑厂,所以后期就乱来了,回青也没有了,工匠们都改用国产青料代用,浙料此时就代替了回青。所以大明虽亡于崇祯,追根溯源还是万历时期落下的病根。就好像《红楼梦》里说的,“漫言不肖皆荣出,肇始开端实在宁”一样。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