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这种釉,在古代一直是极为名贵的,古代的大红袍一般只有官居极品的贵人才能使用,所以红色为贵色,其二是烧制难度极高,在元代釉里红的时候大林就有说过,古瓷红釉是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因此对窑温的控制十分严格,必须要用13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否则就会烧不成完美的红釉瓷
早在明代永宣时期,红釉瓷就出现了一次巅峰!这个时期的瓷器不仅是红釉瓷 、青花瓷也是其巅峰之作,但是不知为何,到了明代中期,红釉的烧造技术突然又失传了,后世历经400余年,直到清代康熙晚期,郞窑红才又成功的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郞窑红,红色在古时候是比较稀有的颜色,当时所能用到的材料一般多为朱砂这种名贵矿物,而朱砂自身就属于宝石类,所以材料上来讲也是比较昂贵的,大块的朱砂非常罕见,所谓朱门酒肉臭,此朱门说的就是朱砂所做的红漆,古代的大红朱漆成本比普通大漆高得多,一般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享用的
清康熙 郎窑红釉刻乾隆御题诗胆瓶
关于窑温这一方面,古代是比较难以控制的,而且铜红釉分为高温釉铜红和低温釉铁红两类,在这种条件艰难的情况下,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不管是哪一种都可能会导致烧不出郎窑红,由于这些苛刻的条件极难于同时满足,所以自古就有千窑一宝红釉瓷的说法,这种铜红釉烧成的温度范围在1300度正负20度之间,不似青花瓷的窑温范围比较宽,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铜红釉烧飞了,就像元代釉里红一样,只有一点点红色的区域存在,而如果温度过低,红色就烧不出来,还有烧窑的气氛必须控制好,否则就发绿,这也是为何郎窑红瓷器会有点点发绿的存在
清代康熙时候,重新恢复了郎窑红的制作,不管是在烧制的工艺上还是窑温的控制上,都是较之前要更上一层楼,这个时候景德镇有“想要穷烧郎红”的说法,所谓九秋风露越窑开,七死八活九翻身,对于红釉这种瓷来说是非常适合的,也就是说九月天高气爽,空气湿度和压力颇为舒适的时候,这种红釉瓷才更容易烧成,这也足以证明郎窑红瓷器的制作珍贵之处,这个时候使用的还是传统的镇窑烧红釉瓷,在世纪90年代景德镇引进煤气窑才开始轻松一点
郎窑红跟釉里红有点相似,会有一点发绿的现象,而现代工艺制作铜红釉,则是把紫铜放在火上煅烧,刮取煅烧后的氧化铜粉末入釉,氧化铜的比例在铜红釉里含量只有百分之几,属于微量元素,如果氧化铜如果研磨不够细,则发色不鲜艳,就很容易出现苔点绿这种瑕疵,釉瓷代替釉里红就是想要避免这种瑕疵,因为烧造出最上等的铜红釉是没有绿色苔点的
1:灯草边郎窑红釉的脱口
你手上如果有郎窑红的瓷器,可以发现瓷器釉面是有开片现象的,而且釉面呈玻璃光泽,在口沿部分有一层白边,很多人认为这是后涂上去的,其实这是因为郎窑红瓷器一般口沿及颈、肩部位釉层较薄,特别口沿地方釉层更薄,所以红色挂不住,釉流走了露出了白色底,呈现出旋状白线,就被称之为“灯草边”康熙郎窑红瓷器鉴赏交流188 7987 1136景德镇阮先生。
2:垂足郎窑红器身“垂足”
正所谓成也红釉,败也红釉,釉质的厚度大,且铜的胶体粒子比其它物质向下流动性大,所以会有脱口便会有“垂足”,红色下沉,聚集处甚至有带黑红之感,愈往下部红色越浓艳,到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
3:二层台流釉不过底足
郎窑红也被称之为郎不流,这是因为工匠在制作瓷器的时候,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严格控制底足的边沿让其戛然而止,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因而有“郎不流”的说法,但是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这种郎不流的现象也不尽然,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4:开片
郎窑红表面有强烈的玻璃质感,这是因为郎窑红还加入了玛瑙成分,这种成分的弊端就是在高温烧制下会有一些自然开片,当然形成开片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因为釉水太厚,自然开片一般不均匀呈中至大开片,开片不明显,隐于釉层下,与高温铜结合完美,而且在40倍放大镜下,能看到一些少量的气泡
5:底足
郎窑红底足内通常呈透明的米黄色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少数为本色红釉底,而且很重的一个特征是郎窑红绝无白地,也少有款识,由于使用的是垫饼垫底烧成方式,圈足内壁被封住,所以看到这个部位的烧成气氛和坯件上端不一样,多呈米黄色或浅绿等色,而不是明亮的红釉,如果不使用垫饼支烧方式,釉层流动时就容易将闸体粘住使瓷器报废,所以要将坯件和闸体分开,因此所形成的底足也成为了鉴定的重要一点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