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是以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姓命名的窑口,是历史上著名的御窑。据明人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后周显德时(公元954——959年),世宗柴荣在郑州一带建立的,据说当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最后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当时制瓷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柴窑乃千古第一名瓷,古人论瓷、必曰“柴、汝、官、哥、定。“柴窑”位居诸窑之冠,但因现在不见传世品,也未发现窑址而成为千古之谜。留给现代人的就像藏宝图一样的一些文献资料,通过这些“藏宝图”,能否找到柴窑呢?还是先来了解一下都记载了些什么特征:
一、 四如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这个是记载最多的,也是普遍认为这12字特征是判断是否为柴窑瓷器的标准。那这12字特征所指的其实就是釉和胎两个方面的特征,“青如天、明如镜”指的就是它的釉色如天,釉面光泽度好有玻璃质感,“薄如纸、声如罄”指的是它的陶土精细、胎质致密以致才能做成薄胎瓷,敲击有金石之声。实际上这些特征全是属于形容词,没有具体的指向性。 二、柴窑釉面有细纹:见洪武年间曹昭撰写,明中期由王佐增补的《格古要论》,记载有:“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还见于明万历年间周履靖的《夷门广牍》一书。
三、柴窑瓷的足部特征:粗黄土足与非粗黄土足。在曹昭的《格古要论》里记载的是足多粗黄土足,也并非全是。见明张应文的《清秘藏》记有:“又曹明仲云:“‘柴窑足多黄土’,未知然否。”说明柴窑瓷的足至少有两种以上。
柴窑黄釉描金六棱花瓢 此物型制规整,古韵实足,雄浑厚重,六棱口,鼓腹,六棱口露胎,通体施釉,釉质温润如玉,浮光厚泽,呈现玛瑙质感,釉面通体开片纹,宝光四射,簿如纸明如镜,富贵高雅之态尽显,底有柴字款,为收藏鉴赏之珍品,极具收藏价值。
据说当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最后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当时制瓷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产品。烧出的瓷器滋润细腻、有细纹(即细小开片),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冠。只是柴窑的产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传世的柴窑器很少见整器,大多为碎片,由于烧造时间短,很难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说。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