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胎釉的成分和烧制的方法也是不同,虽然看似相同,但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对古陶瓷鉴别的时候,一定要细细的观察,主要看釉质的粗细、光泽,还有釉质的新旧及气泡的大小、疏密几个方面。
旧瓷器多有“莹光”或“酥光”,这两种光与新瓷釉的“浮光”相反,这种光泽如玉如脂,旧瓷器的光泽由内而发,新瓷器的光泽有外而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器的“浮光”,但多数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会消除这种“浮光”,而妥善保管的旧瓷器,也会有崭新的釉光。比如从未启封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烂灿如新。所以仅凭“釉光”判断还是不够的。
图1为旧瓷器,图2是新瓷器
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比如钧窑瓷釉,堆脂多,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代、清代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都是瓷釉的特征。不过一些高仿品也能大体近似。所以我们还必须参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如康熙郎窑红釉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的说法。这种瓷釉以深红宝石釉为主,器物口边的釉色较浅谈,故称为“脱口”,器底釉色浓艳,釉多厚聚,称为“垂足”,釉虽垂流而不漫底,称为“郎不流”。这种技术特征正是郎窑红最不易仿效之处。
康熙郎窑红釉
鉴别古瓷器的胎质主要还是观察低足,元代瓷器,低足多数露胎,而且胎质显得粗糙;明代、清代瓷器有款的多数都挂釉,在清朝中叶以后则露胎的就少了很多。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不管是什么时候的瓷器,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之处,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
元代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
明清瓷器则比较洁白细腻,很少含有杂质,看不见火石红色。
原料本身质量改变的结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
用眼看,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用手摩其粗细;用指敲,听其音响,三者并用之。
梅子青釉可以说是宋代龙泉窑的最佳色,也是青釉中的代表作。颜色可与翡翠媲美,釉层比较厚,面光亮,玻璃化程度高,釉表面没有开纹片,釉质莹如玉,就像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荷叶盖罐
乐时期白釉,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永乐、宣德、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宣德与永乐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完全不同,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大件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康熙、雍正仿宣德瓷器却没有。
宣德
永乐
康熙
康熙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当时一件瓷器往往用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而且釉比较稀薄;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只有认真了解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才能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