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斗彩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南空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坏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斗彩瓷器在宣德时已初露端倪。可以说明代斗形瓷器工艺是在宣德青花五彩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釉下用青花勾勒,纹样轮廓线的工艺,在釉上黑彩勾线诞生前无疑是衬托几种色彩的最佳色。
嘉靖斗彩制作比较精细,其器型和纹饰等多与成化斗彩相似。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嘉靖斗彩子午莲纹盘,盘底画折枝牡丹,花心黑彩开光,!署嘉靖款识,仿成化斗彩的效果甚是!逼真。又有嘉靖斗彩双耳三乳足炉,从造型到器身的斗彩折枝莲花图案(其间的八卦纹除外)均与成化相似,施彩也很浅淡。最为突出的是仿成化的斗彩婴戏杯,其色调、画意几乎可以乱真。但上述仿品虽仿制精致,但均无成化器特有的蛇紫色。
由于成化斗彩瓷器留传下来的很少,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就很名贵。因此,从明嘉靖时开始,仿制品持续不新,但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的仿制品最为逼真。
明代成化以后斗彩器的生产进入低潮,正德斗彩器虽有传世,但数量极少,仅碗、三足洗数件,以缠枝灵芝纹为典型。嘉靖朝青花五彩器兴起,斗彩瓷器的生产仍无法出现新的高潮。传世品虽较正德朝增多,但在装饰上井无新的突破,除一部分仿成化制品,另有少量本朝流行的蒜头瓶、乳钉双系炉、方形葫芦瓶等。纹样除仿成化外,本朝流行的图案为鱼藻莲池、折枝辆、八卦图等,种类不多。色彩也较成化朝明显减少,成化朝使用的蛇紫在以后各朝的斗彩器上均不见。万历斗彩更无创新之举,传世多为仿成化的制品,纹样也仿成化,但由于盼釉淘洗精细度不同以及器物制作、烧成上的细微变化,都不可避免地留有本朝特征。如婴戏图小杯,初看与真品无异,但仔细分辨不难发现:其口较真品微撇,整体造型不如真品秀美,色彩也不如真品柔丽。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