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间,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丰富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著称于世。
其中,
有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
备受推崇,
这种工艺叫粉彩扒花。
关于粉彩,
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胜于乾隆”的说法。
与青花,玲珑,颜色釉
并称为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
四大名瓷各有其独到绝美之处,
其中粉彩瓷以美艳多彩为最,
而在粉彩中扒花又是最细腻,
最精妙绝伦的工艺。
扒花,学名为“粉彩轧道瓷”,诞生于清朝乾隆时期,在粉彩的基础上融入扎道工艺,扒花便是两种工艺有机结合后的产物。清朝皇宫内务府的记事档中称其为“锦上添花”,又可称为“扎道锦地”“雕地”,在古籍中记载为“锦上添花”,是乾隆彩瓷中的精品,以工艺的繁复著称。
它先在瓷胎坯体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各种色釉作为底色,即为“锦地”,然后再在“锦地”再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纹,也最为典型。其它还有卍字纹、卷草纹等等。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
粉彩扒花的陶瓷装饰工艺
在这个极简盛行的时代,
让我们了解下这门
有些“繁缛”的陶瓷工艺,
感受下手工艺的精妙与珍贵。
扒花瓷器,颜色绚丽、装饰繁缛,追根溯源的话,它诞生于乾隆时期,当时为专供皇室贵族赏玩的珍贵工艺品,具有名副其实的“贵族”血统。
它是出现于乾隆时期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术。在高温烧制的白瓷上,用粉彩满绘,再用针装工具细细的刻画纹饰,然后再进行低温的烧制。扒花的扒,就是在釉彩上做精细的刻画。这一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扒花匠师,凝神静气,手中稳稳拿捏住扒花针,头靠得很近,眼睛紧紧盯住器物的细部,一针一针,如临大敌。
一般而言,扒花是刻画单一的连续纹饰:最常见的是卷草纹,金钱纹,锦地纹等。扒花的花,指得就是这个。如果要刻画不连续的画面,比如在锦地纹中夹以龙纹凤纹乃到花鸟鱼虫,难度就更大得多。
还有一种,难度上介于前两者之间,就是在连续的扒花纹饰基础上,施以粉彩的彩绘。举凡粉彩能画的,理论上都可以。如手上有珍贵藏品,困于出手,可咨询福羲孔生:壹叁零,肆玖捌捌,肆捌捌叁,量大无前期费用。而粉彩做画,几乎无所不能。当然,这是以扒花做为装饰的主要手段,是主角,有时候,扒花也可以做配角,做配角时,他的戏路就更宽了,青花也好,粉彩也好,来者不拒,应对自如。
这种装饰手法,在单一的色釉上,远看并不显著;近赏方能细细品玩。体现出一种含续的意韵。貌似不起眼的一个单色釉小件,细审之下,却发现非同寻常的工艺之难,技艺之巧,令人陡生赞叹!
制作粉彩扒花瓷,要经过四次烧造方可得成品。
一、是烧制陶瓷白胎
二、是在白胎上刷上一层釉料,以扒花工艺扒出所绘花纹,继而进行烧制;
三、是在烧好的瓷胎上画出线条或图案,填充好花鸟、山水等图案的不同颜色,再进行烧制;
四、是在瓷胎顶部或底部描上金粉进行装饰,最后烧制出成品。
扒花是不可以打底稿的,不像彩绘可以擦掉重画,从落针到收针几乎是一气呵成,花纹大小要均匀一致,不可有些许偏差,需要积累多年的经验才可以完成。远观扒花瓷,是品不出其之妙处的,只觉花色繁复妍丽,甚是雍容清丽,需得近观,在通光之下,瞬间脉路顿现,华光流韵,其工艺之妙,教人赞叹不已。
题外话
有人认为,扒花只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但它却代表着中国的工匠精神: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如今,由于“扒花”瓷制作成本极高、工艺复杂,故而价格昂贵不便销售,为此作坊都不愿意生产,所以呈现出逐渐没落之势。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经有一些景德镇的匠人在对它进行挽救,他们用新颖的视角、丰富的理论知识、新奇的创新意识来重塑这样一种传统的器物。传统需要继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精髓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物,如何在世界大环境下留有中国陶瓷独有的特色,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