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釉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酱釉的出现始创于北宋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以定窑酱釉最著名。明曹昭《格古要论》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的论述。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而得名。
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元年(1736)十二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毛团交酱色瓷碗一件”,即指此类品种。
北宋时定窑所烧制的酱色釉明《格古要论》中称为「紫定」,清景德镇御窑厂所制则被称为「紫金釉」。其呈色颇不稳定,直至清代其烧造技术方完全成熟。紫金釉品种在清宫廷中颇受重视,雍乾时期御窑厂烧制的十二色菊瓣盘中便有紫金釉一色。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曾一度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以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令后人仰慕。而景德镇仿制酱釉瓷始于明初。1964年春,南京博物院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中,发现大量明代瓷片。其中酱色釉碗、外酱釉里蓝釉暗花云龙碗,揭示了明初烧制此类产品的奥秘;而在美国堪萨斯城阿脱肯艺术博物馆、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外酱釉里蓝釉高足碗,从工艺到纹饰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云龙碗几乎完全相同,从而印证了洪武官窑的客观存在。
此拍品曲线柔美,外壁中部饰突起两道弦纹,形制规整,碗底部书青花楷书款为乾隆早期作品。作品内外皆施以紫金釉,色泽明亮匀净,晶莹润泽,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相类似作品,可兹比较。
侈口,弧腹,圈足,外壁中部饰两道弦纹,造型规整,线条流畅。通体施紫金釉,釉色匀净。明初景德镇的紫金釉烧造已臻上乘。此碗通体施紫金釉,色泽明亮匀净,晶莹润泽,代表着清代紫金釉烧造技术的成熟水平。
碗底施白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典型乾隆早起款识,殊为难得,工笔隽秀有力,为其时之佳作。
著录
出版 Karen Thomson 编,《The Blema and H. Arnold Steinberg Collection》,蒙特利尔,2015年,图版154
来源
纽约佳士得2006年3月29日,编号459
2006年3月29 纽约佳士得 Lot 459
2002年9月18 纽约苏富比 Lot 137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