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所用青花料常用从阿拉伯波斯地区进口的钴料,其性能优于国产钴料。用“苏麻离青”钴料烧制的青花具有天然晕散,色彩浓艳,蓝中发紫;当时“苏麻离青”钴料与国产钴料的混合料也曾用于青花的绘制,但用这种混合物烧成的青花颜色稍差。纯国产钴料烧制的青花发色不稳定,色彩稍逊、偏暗灰、偏黑。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花口大盘
明代成化中期以后,波斯“苏麻离青”钴料因开采困难而枯竭。此外,中国与该地区的贸易时时间断,青花钴料的进口也因此中断了。乃至于后来青花中所使用的钴料,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的,皆为国产钴料。因此,元、明时期用“苏麻离青”进口钴料烧制的优质青花瓷器更显珍贵。
苏麻离青铁锈斑微观
“苏麻离青”钴料中铁含量较高。经过严格的磨、淘、筛等工序,铁化合物基本上可以去除,纯度很高。用相对纯净的“苏麻离青”钴料进行青花烧制,一般缺陷极少,结晶小。但元、明青花瓷用“苏麻离青”钴料烧制的青花瓷器中,常常伴有黑色结晶斑深陷胎骨,用手触摸时有一种颠簸的感觉。当面对光线时,斑点呈锈色或银白锡光色,且斑点色彩深浅不一。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苏麻离青”钴料中铁含量较高。在加工钴料时,不严格控制淘洗筛分等工艺,钴料中就会或多或少地含有铁化合物。烧制时,含铁化合物在高温下处于熔融状态。熔融状态下的含铁化合物变成铁水珠,如有藏品想送拍咨询可联系福羲老林:壹捌玖貳,柒玖捌,零陆肆柒。与钴、釉一起熔附于瓷胎之上,或像流泪一样自上而下附着在瓷胎,或结块成块。在一定的窑温气氛下,黑疵斑点自然而然会出现青花中的现象,这种斑点也就是被人们所说的“铁锈斑”。它的疵斑与浓艳的青蓝色相得益彰,自然形成深浅不同的色调。当年所产生的缺点,如今竟成为了让人称道的优点。
二、为什么元代至明代成化中期官窑青花瓷器的“铁锈斑”少于民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呢?主要是因为官窑厂所使用的精选“进口钴料”中含铁化合物和杂质很少,而民窑由于财力有限,只能购买官窑筛选出来相对劣质“下料””来绘制青花。因此,“铁锈斑”的数量以及大小多多少少跟钴料的质量有关。
三、如果青花彩绘的调色盆长时间不搅拌,盆底沉积的含铁化合物会多于盆顶。因此,使用同一种钴料绘画青花时,青花的色泽、“铁锈斑”的数量和块状大小是有区别的。
四、如果烧制时使用的钴料混入颗粒较大的铁化合物,在瓷体胎绘青花时颗粒会鼓起来。如果表面釉层过薄,高温烧成后含铁化合物就会溢出到釉层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这些含铁化合物会从外到内、由浅到深形成“锈斑”。这种“锈斑”与釉下保温状态下的缺陷有本质区别。
苏麻离青爆点微观图
五、锈斑的色泽与釉层厚度及窑温温度有关。如果釉层厚,锈斑的颜色呈暗淡且糊状,如果釉层较薄,则锈斑的锈色便较深;当青花瓷器烧制时,如果窑温较低(火候不够),加上胎骨较厚且湿度较高,青花瓷器上的锈斑则呈现银白锡光锈色;如果窑温控制得当(温度适宜),胚体完全干薄,青花瓷上的锈斑则呈现酱褐铁锈色。
六、青花瓷长期埋入地下后,长期受到酸碱腐蚀,使釉面与欠火候的胎骨发生了变化。当釉面未从胎骨上剥离时,锈斑颜色为酱黑色;当釉面接近胎骨时,锈斑则呈深浅不一的黑色。
七、明代成化中期以前,民窑同一件器物上常出现有三两种钴料来绘画青花的现象。即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绘制主题图案,并采用国产钴料或中外混合料绘制辅饰图案。这是因为窑工为降低制瓷成本,可能是因为缺乏进口钴料的原因。
宣德青花瓷片
八、元明时期各朝大小窑口用纯国产钴料来绘制的青花,烧制以后铁锈斑的数量和斑点块大小也与钴料中铁化合物的含量有关。
本文所论述元明青花瓷器的内在本质,并阐述青花锈斑产生及其色彩变化的原因。仅供陶瓷收藏家在判断元明青花瓷的真伪时参考。如果有阐述不周,欢迎评论并更正!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