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研究专家、吉林博物馆原副馆长张英先生在他的名著《元代青花与五彩瓷器》中指出:“烧制元青花瓷的窑塲并不都在一个地方,因为瓷土、瓷釉的生产地区不同,釆用的制作工艺、瓷土的淘拣、配料方法也未必一致,它们之间诸如瓷土颜色有的纯白、微黄、略灰、微青;貭地有的细腻滑润、细而不润或相当的粗糙;釉药有的闪青,有的混浊,所以,我们若单凭胎貭或釉药本身的貭量,作为断代的唯一标准那是不科学的。”明代多数器物的出处、及胎釉的状况也应是如此。胎釉原料的出处及配方的复杂,很难从目前的科学检测中,准确地断定器物的真伪。
鉴于用现代发明的科学仪器检测陶瓷,鉴别其真与伪的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了大量的弊病,目前很难从其中某一方法来精确判断古瓷的真伪。那么,唯一能够对一个瓷器上手后判断真与伪,那就需要广泛学习先人与当代人的实践经验,从书本上,从考古出土器物上,找经验、找器物特征依据,与多年实践研究结合,是鉴定陶瓷的真与伪的经验来源,是最可靠的方法。
陶瓷研究专家及收藏家,把陶瓷研究成果,研究心得著录成书,便于后人学习参考。这对文物收藏者和爱好者的知识积累有特大的帮助。
假如,对中国陶瓷文物有极大的爱好,想成一个鉴赏家、收藏家、那么你应该多读读各类有关的书藉,多了解世上人们对陶瓷己研究出来的成果。从他们的论著中吸收智慧,充实自己对古文物收藏的认知,为研究古文物积累经验,去猜中文物市埸上你所喜欢的古器物的谜底,把真品收而藏之。
从书本知识的认知,到器物鉴定的实际应用操作,切异照本宣科,或断章取义,务必用评判的思维去读懂理解他人着、述的知识要点,(这里的“评判”一词是褒义词,指的是一种辨识的学习方法。)吸收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取其精华,分辨书中的错误及糟粕。
用时代的思维进入各历史时代的社会现实,去寻找校对各时代现实状况下的遗存器,加以分析。这样,鉴别古文物才不会多出错,才少“看走眼”。
古瓷器的鉴定方法,在现阶段还没有有效而精确的科学鉴测技术,被陶瓷收藏界共同认可而接受的情况下,有关陶瓷器的论著书籍,是喜爱陶瓷收藏的人一种知识源泉。所有有关于陶瓷的著作,是陶瓷研究专家或陶瓷收藏爱好者,倾注了一生的精力把所获得的知识总结出来的。是他们对陶瓷深入研究的成果。
然而,不论是权威的专家,还是普通的陶瓷爱好者,他们的着、述都有一种偏执性。也就是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都有自己的一整套认为是正确的见解。
每个人,不论多聪明,喜爱的陶瓷事业多投入,毕竟所研究的事物是百年以前的历史遗存,后人是无法在一定时间里全部读懂它的。百年以前的历史,人与物如何?只有不断研究,探讨,充实才能逐渐认知,所以每个研究者不应该把所有的研究理论观点认为全都正确,现代人毕竟不是生于那个时代的陶瓷研究工作者。
所以,喜爱古陶瓷研究者,在学习认识真伪古陶瓷及为陶瓷鉴定的过程中,对已发表于市面上的有关著作,有关名士专家的著述,或各讲座所发表的陶瓷鉴定知识观点,应以评判的心态去接受。寻思远去的历史现实背景,加以分析研究,切勿迷信于某一大师、某一专家、某一观点,但也不能一概否认。应该从广泛知识源泉中加深学习、认识,才能发现而修正个别的有错误的鉴定理论。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