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华瓷器的发展史,非一言可以道尽。如果说瓷器是中国的文化符号,确实毫不夸大,瓷器对于中国而言不仅仅是历史文物,它更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神,也最能反映中华文化的文化精髓。
而在这当中,清三代的瓷器尤为特别,值得细品。
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到清朝时期,其在器型、釉彩的工艺制作方面达到了巅峰,特别是被现代统称为清三代瓷器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的瓷器发展,今天笔者就来给各位藏家细聊一下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珐琅彩。
珐琅彩是彩瓷品种之一,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制作珐琅彩的素白瓷由景德镇烧制,再送进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然后烘烤,珐琅彩器仅供皇室成员赏玩,制作严格,若有缺陷便将其打碎,无法流失在宫廷之外,因此数量极少,遗留下来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少有收藏者可见到真品,故一般很难鉴别。
珐琅彩瓷器鉴别
一,看胎瓷制作珐琅彩的素白瓷都是由景德镇烧制,其瓷质十分细腻,细润,细薄,修胎规则,完整。
二,看造型
珐琅彩的造型一般都为碗、杯、瓶、盉,鼻烟壶之类的小件器物造型。
康熙时的造型是,古拙、丰满、浑厚。
雍正时的造型是秀巧隽永。
乾隆时的造型则略显规整。
三,看底轴
珐琅彩的底轴是纯白轴,其轴面没有瑕疵光滑且洁净,不偏黄也不偏青。
四,看绘画及纹饰
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与纹饰,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都不一样。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画工细腻严谨,有花无鸟,图案规矩。看康熙珐琅彩瓷器上的图案,其色多为色地,少见白地,色底多用黄、绿、红、兰、紫和胭脂。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大多的使用白地彩绘。看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纹饰大多是景物,比如竹子、花,鸟,石,山,水等,同时配以诗词,相对而言更为雅致。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则是学习了西方的图案和纹饰,珐琅彩瓷器上开始出现了西方女性图案。
五,看款识
同样的,珐琅彩瓷器的款识,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也都有所不同。
在康熙统治期间,有一段时期珐琅彩写款识是不被允许的,直到康熙后期,也就是康熙四十年后才开始被允许写珐琅彩落款。但前提是必须要把康熙的"熙"字换用其他字,康熙的"熙"字只能被允许落款在康熙的珐琅彩瓷器上。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的款识是使用色料写款,有红色、兰色、紫色、黑等。其款识只能是“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法。
雍正也有两种,仿宋体和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中华民族五千年悠悠历史,无论是王朝的衰弱兴盛,还是生命的惨淡辉煌,腥风血雨,暖月朝阳,都已被时间洗刷殆尽,徒留后人唏嘘感叹,后人看历史仿佛雾中看花,朦胧飘渺,模糊虚幻,难探其本末,而历史古文物的存在就如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窥视历史的猫眼,多少痴狂人倾尽一生只为窥其一二。
历史是写给现在和未来的书信,而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就是这封信的载体,瓷器收藏爱好者收藏瓷器要真正懂得鉴定珐琅彩瓷器不仅需要了解更多的有关珐琅彩的相关知识,还要更多的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才能读懂这封信想要传达给后人的信息。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zgsh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