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形
1、元代青花瓷器
器形丰富多样:以梅瓶、玉壶春瓶、高罐、塔盖高罐、盖罐、倭罐、灯台、扁瓶、笔筒、执壶、盘、碗等为主。
大件器物较多:如大到70厘米以上的灯台和花瓶,也有小到10厘米的酒壶、杯等。
2、明代青花瓷器
早期过渡风格:洪武时期既有元代风格,又开拓新样,如玉壶春瓶及执壶由元代的瘦长器体演变为粗硕丰圆。
造型多样:永乐、宣德时期造型清秀典雅,大件器物逐渐增多,如扁腹绶带耳葫芦瓶、蒜头口绶带扁壶等。
轻巧灵秀:至清代,青花瓷器造型更为轻巧灵秀,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器物较多。
3、清代青花瓷器
造型规范:清代青花瓷器造型更为规整,注重对称和平衡,大件器物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整体风格趋于细腻和精致。
二、胎质
元代——明万历晚期,使用的胎土是以麻仓山的麻仓土为主,麻仓山的麻仓土至明万历晚期枯竭。明万历晚期——1965年使用的胎土是以高岭山的高岭土为主,高岭山的高岭土至1965年枯竭。
1、元代青花瓷器
胎体厚重:大件胎体厚重,上下分段制作,器外有接胎痕,器里有拼接痕或溢出的泥浆条。
含铁较多:使用的是景德镇旁麻仓村的瓷土(麻仓土),由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所以烧出的瓷器上常有黑褐色的斑纹。
2、明代青花瓷器
胎质改进:胎质逐渐细腻,胎色白度提升,密度也较紧。如永乐、宣德时期的胎体较元代更为轻薄灵巧。
瓷化程度提高:明代青花瓷器的瓷化程度逐渐提高,胎质坚硬、致密。
3、清代青花瓷器
胎质细腻:清代青花瓷器胎质更加细腻,胎色洁白,瓷化程度高,器体轻薄,手感细腻光滑。
三、釉面釉质色泽
1、元代青花瓷器
釉层较厚:青绿色釉面,釉层较厚,釉色泛青绿。部分瓷器釉面有桔皮纹。
多样釉色:卵白色、灰白色釉面也较为常见,由于釉层中形成了较多的“玻老化粥样斑”,使釉面灰白,纹饰晕散不清。
2、明代青花瓷器
釉面光润:永乐青花器的釉面洁白光润;宣德青花器的釉面青白或呈现桔皱纹,富有时代特色。
光泽度变化:早期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有玉的感觉;后期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3、清代青花瓷器
釉质细腻:清代青花瓷器釉质细腻,釉面光润,光泽度强,给人以光亮的感觉。釉色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釉层薄而均匀。
四、纹饰
1、元代青花瓷器
简繁不一:纹饰简繁都有,简单的就一条龙,甚至只有几个点;繁密的纹饰多至九到十一层。
传统题材:如龙纹、凤纹、人物纹、缠枝牡丹纹、河塘鸳鸯纹、鱼藻纹等,龙纹有三爪龙、四爪龙。
2、明代青花瓷器
题材广泛:纹饰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如松竹梅、竹石芭蕉、缠枝花纹、牡丹、莲花、菊花等。
用笔豪放:用笔豪放,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永乐、宣德时期还受到西亚地区文化影响,出现阿拉伯文和缠枝莲纹等装饰。
3、清代青花瓷器
构图严谨:纹饰构图严谨,线条纤细,图案化倾向明显。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如龙凤纹、蝙蝠纹、寿桃纹等。
细腻精致:纹饰细腻精致,注重细节表现,色彩鲜艳,层次丰富。
五、特征之异同点
相同点: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在纹饰上都追求细腻和美观,且都广泛使用了龙纹、凤纹、缠枝花纹等传统图案。同时,都注重纹饰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得瓷器整体更加精美。
不同点:元代青花瓷器纹饰简繁不一,简单的纹饰可能只有一条龙或几个点,而繁密的纹饰则多达九到十一层。纹饰内容以龙纹、凤纹、人物纹、缠枝牡丹纹等为主。明代青花瓷器纹饰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龙凤纹外,还出现了婴戏纹、麒麟纹、鸳鸯卧莲等图案。同时,受到佛教和西亚文化的影响,纹饰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清代青花瓷器纹饰更加复杂和细腻,以人物、山水和花鸟为主,图案内容丰富多姿,且绘画技艺更加成熟完善。
综上所述,元代、明代和清代的青花瓷器在器形、胎质类型及特征、釉面釉质色泽以及纹饰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时代特征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技艺水平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为我们今天欣赏和研究古代青花瓷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责任编辑:zgshw) |